avatar-avatar
Eric H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家 Home

你可曾夢見過一扇沒有門牌的門?它半掩著,風吹動時,發出悠悠的聲響——像母親未說完的話,像父親咽下的嘆息。你知道它不屬於任何地址,也從不為誰而關閉,但你心裡一直有一個念頭,那是屬於你的門。


我一直以為自己只是離開了一座城市,後來才知道,我離開的是一段時光,是一種溫度。那曾經熟悉的街角,那口破舊的水壺,那一夜窗前等待月亮升起的沉默,早已在記憶的長河中朦朧潰散。記憶不是失去了,而是被風藏了起來,藏進每一次夜裡微冷的夢裡。


多年之後,我在北國冰雪的清晨醒來,窗戶結了薄霜,室內暖氣微微嗡嗡作響。我伸手,觸碰枕邊一杯尚存餘溫的茶水,心中竟泛起一種奇異的感動。那不是思鄉的愁緒,不是對過去的懷舊,而是一種——無法命名的歸屬渴望。

 

我問自己:什麼是家?是一處可見的屋簷,還是一份看不見的應允?是兒時的炊煙,還是那日夜不息、從天而降的恩光?還是,那些在一次次搬遷後,仍頑強留存心裡、不可替代的碎片?


我曾無數次收拾行囊,把生活摺疊成幾個紙箱,從老家到北京,從西到東,從北到南,從國内到國外,從美國到加拿大,又回到美國,最後來到柬埔寨。有時候,是為了學業,有時候,是為了工作,也有時候,純粹是上帝的呼喚把我牽引著行走。每一次搬遷,像是割捨一場未完成的夢。那些住過的屋子牆上釘下的畫框、貼上的便條,最終還是要輕輕撕下,像從一段關係中撤回自己。每一段住所,都像一幕舞台劇短暫的布景,當燈光暗下,觀眾離席,一切便煙消雲散,彷彿不曾發生過。


而我,像個拾荒人,總想從遺落之物中撿回一點原本的自己。那是一個書櫃的角落、一條窗簾的摺痕、一張泛黃的照片、一把上鎖後從未再打開的抽屜。我發現,真正難割捨的從來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們所存放的片段,是生活曾經真實流動過的痕跡。

 

直到1994年10月,在美國南方一個小鎮,我走進一間美南浸興會教堂。一天外頭正下著細雨,裡頭寂靜無聲,陽光從彩繪玻璃灑落,落在我冰冷的手背上。那一刻,我感到時間像水一樣慢下來。我靜靜坐著,沒有禱告,沒有言語,只是沉默地存在。但就在這沉默裡,我聽見內心有聲音說:「你不需要再尋找你早已擁有的歸處。你不是浪子,你是我一直在等的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淚水的湧出。那一刻,時間靜止,空間倒退。我看見自己小時候在父親肩上笑著的樣子,看見母親燉湯時抬頭望向窗外的眼神,那眼神中有一種說不出的等待——像是盼望,像是禱告。


我終於明白,真正的家,不在過去的地址裡,也不在未來的房契上,而在那道永不熄滅的光裡——在我失落時依然呼喚我名的主;在我流浪時不斷為我預備的天父;在那無論我身在何處,都不離不棄的恩典裡。


真正的家,是靈魂可以安歇的地方。是一句「你回來了」,而不是「你為什麼離開」。不是條件式的接納,而是無條件的擁抱。

 

在這碎片化的世界裡,我們總是被撕裂得太快,記憶像沙子一樣從指縫流走。生活逼人前行,但靈魂的腳步總在原地徘徊。孤單的不是外在的住所,而是內心的無所歸依。但有一雙看不見的手,一直緊緊握著我。哪怕我掙扎,哪怕我遠走,它也不曾放開。


那是一個超越時空的家,沒有地基,卻無比堅固。它的屋頂是恩典,牆壁是憐憫,地板是平安,燈光是希望。它不在地圖上,也不在財產清單裡。它存在於每一次靜默中回轉的心,每一次低谷中仰望的眼,每一次破碎後被擁抱的靈魂。


若你也在尋找,請不要再問地圖在哪裡。你的方向,不在路上,在光裡。不在你擁有多少,而在你是否願意被擁有。

 

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回家的。一層層走廊、一階階樓梯、一次次搬遷與告別,都是為了最後一次不用再離開的停留。那將不是暫時的避風港,而是永恆的居所。不是因著努力掙來的回報,而是因著被愛而白白得著的賞賜。


我想,那時我們會一起坐在門口,看天色漸暗、風從樹間穿過。沒有行李,也不再奔波,只是安靜地坐著。然後你輕聲說:

 

這,就是家了。


所有圖片均由手機拍攝🎬

Morris Yen-avatar-img
Morris Yen和其他 13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Eric H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家 Home

你可曾夢見過一扇沒有門牌的門?它半掩著,風吹動時,發出悠悠的聲響——像母親未說完的話,像父親咽下的嘆息。你知道它不屬於任何地址,也從不為誰而關閉,但你心裡一直有一個念頭,那是屬於你的門。


我一直以為自己只是離開了一座城市,後來才知道,我離開的是一段時光,是一種溫度。那曾經熟悉的街角,那口破舊的水壺,那一夜窗前等待月亮升起的沉默,早已在記憶的長河中朦朧潰散。記憶不是失去了,而是被風藏了起來,藏進每一次夜裡微冷的夢裡。


多年之後,我在北國冰雪的清晨醒來,窗戶結了薄霜,室內暖氣微微嗡嗡作響。我伸手,觸碰枕邊一杯尚存餘溫的茶水,心中竟泛起一種奇異的感動。那不是思鄉的愁緒,不是對過去的懷舊,而是一種——無法命名的歸屬渴望。

 

我問自己:什麼是家?是一處可見的屋簷,還是一份看不見的應允?是兒時的炊煙,還是那日夜不息、從天而降的恩光?還是,那些在一次次搬遷後,仍頑強留存心裡、不可替代的碎片?


我曾無數次收拾行囊,把生活摺疊成幾個紙箱,從老家到北京,從西到東,從北到南,從國内到國外,從美國到加拿大,又回到美國,最後來到柬埔寨。有時候,是為了學業,有時候,是為了工作,也有時候,純粹是上帝的呼喚把我牽引著行走。每一次搬遷,像是割捨一場未完成的夢。那些住過的屋子牆上釘下的畫框、貼上的便條,最終還是要輕輕撕下,像從一段關係中撤回自己。每一段住所,都像一幕舞台劇短暫的布景,當燈光暗下,觀眾離席,一切便煙消雲散,彷彿不曾發生過。


而我,像個拾荒人,總想從遺落之物中撿回一點原本的自己。那是一個書櫃的角落、一條窗簾的摺痕、一張泛黃的照片、一把上鎖後從未再打開的抽屜。我發現,真正難割捨的從來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們所存放的片段,是生活曾經真實流動過的痕跡。

 

直到1994年10月,在美國南方一個小鎮,我走進一間美南浸興會教堂。一天外頭正下著細雨,裡頭寂靜無聲,陽光從彩繪玻璃灑落,落在我冰冷的手背上。那一刻,我感到時間像水一樣慢下來。我靜靜坐著,沒有禱告,沒有言語,只是沉默地存在。但就在這沉默裡,我聽見內心有聲音說:「你不需要再尋找你早已擁有的歸處。你不是浪子,你是我一直在等的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淚水的湧出。那一刻,時間靜止,空間倒退。我看見自己小時候在父親肩上笑著的樣子,看見母親燉湯時抬頭望向窗外的眼神,那眼神中有一種說不出的等待——像是盼望,像是禱告。


我終於明白,真正的家,不在過去的地址裡,也不在未來的房契上,而在那道永不熄滅的光裡——在我失落時依然呼喚我名的主;在我流浪時不斷為我預備的天父;在那無論我身在何處,都不離不棄的恩典裡。


真正的家,是靈魂可以安歇的地方。是一句「你回來了」,而不是「你為什麼離開」。不是條件式的接納,而是無條件的擁抱。

 

在這碎片化的世界裡,我們總是被撕裂得太快,記憶像沙子一樣從指縫流走。生活逼人前行,但靈魂的腳步總在原地徘徊。孤單的不是外在的住所,而是內心的無所歸依。但有一雙看不見的手,一直緊緊握著我。哪怕我掙扎,哪怕我遠走,它也不曾放開。


那是一個超越時空的家,沒有地基,卻無比堅固。它的屋頂是恩典,牆壁是憐憫,地板是平安,燈光是希望。它不在地圖上,也不在財產清單裡。它存在於每一次靜默中回轉的心,每一次低谷中仰望的眼,每一次破碎後被擁抱的靈魂。


若你也在尋找,請不要再問地圖在哪裡。你的方向,不在路上,在光裡。不在你擁有多少,而在你是否願意被擁有。

 

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回家的。一層層走廊、一階階樓梯、一次次搬遷與告別,都是為了最後一次不用再離開的停留。那將不是暫時的避風港,而是永恆的居所。不是因著努力掙來的回報,而是因著被愛而白白得著的賞賜。


我想,那時我們會一起坐在門口,看天色漸暗、風從樹間穿過。沒有行李,也不再奔波,只是安靜地坐著。然後你輕聲說:

 

這,就是家了。


所有圖片均由手機拍攝🎬

Morris Yen-avatar-img
Morris Yen和其他 13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