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元旦,長照 3.0 新政策即將上路,
首次將 #年輕型失智症患者 納入補助對象,
讓 50歲以上、仍為職場、家庭打拼的青壯年,
也能獲得喘息與支持的照護資源。
(新聞連結 https://reurl.cc/WOkZjx )
醫界將 65 歲前確診的個案稱為
「 年輕型失智症 (Young-Onset Dementia, YOD)」。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45~64 歲族群中,
每 1,000 人就可能有 1 位潛在患者,
他們可能是你身邊的同事、朋友,甚至是自己!
想像一下:
昨天還在群組裡分享笑話的朋友,今天卻忘了上課簡報順序;
忙著接小孩的媽媽,突然想不起怎麼回家;
剛過 50 歲生日的工程師,開始連密碼都反覆輸錯……
當記憶悄悄流失,
他們仍得撐起工作、家庭與夢想。
還有大半人生要過,該怎麼辦才好?
目前台灣已有超過一萬人面臨這樣的狀況,
卻常常因誤解而延誤就醫。
因為這種失智,常常「 #看起來不像失智 」!
像是:
情緒起伏大、容易焦躁
工作變得吃力、注意力不集中
對親人冷淡、在熟悉街道中迷路
這些變化,
常被誤認為是壓力大、憂鬱或職業倦怠,
也因此錯過黃金介入期,
讓照顧壓力無形中累積。
都說 #預防勝於治療 ,音樂治療關懷也是。
我常分享音樂療癒身心的方法,不一定要等出現問題才使用!
只要你感覺需要,音樂都能成為陪伴。
𖤐𖤐𖤐𖤐𖤐
用音樂織就溫暖,以關懷點亮希望
2025 演講授課邀約,歡迎填寫個人網站表單
2026 年元旦,長照 3.0 新政策即將上路,
首次將 #年輕型失智症患者 納入補助對象,
讓 50歲以上、仍為職場、家庭打拼的青壯年,
也能獲得喘息與支持的照護資源。
(新聞連結 https://reurl.cc/WOkZjx )
醫界將 65 歲前確診的個案稱為
「 年輕型失智症 (Young-Onset Dementia, YOD)」。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45~64 歲族群中,
每 1,000 人就可能有 1 位潛在患者,
他們可能是你身邊的同事、朋友,甚至是自己!
想像一下:
昨天還在群組裡分享笑話的朋友,今天卻忘了上課簡報順序;
忙著接小孩的媽媽,突然想不起怎麼回家;
剛過 50 歲生日的工程師,開始連密碼都反覆輸錯……
當記憶悄悄流失,
他們仍得撐起工作、家庭與夢想。
還有大半人生要過,該怎麼辦才好?
目前台灣已有超過一萬人面臨這樣的狀況,
卻常常因誤解而延誤就醫。
因為這種失智,常常「 #看起來不像失智 」!
像是:
情緒起伏大、容易焦躁
工作變得吃力、注意力不集中
對親人冷淡、在熟悉街道中迷路
這些變化,
常被誤認為是壓力大、憂鬱或職業倦怠,
也因此錯過黃金介入期,
讓照顧壓力無形中累積。
都說 #預防勝於治療 ,音樂治療關懷也是。
我常分享音樂療癒身心的方法,不一定要等出現問題才使用!
只要你感覺需要,音樂都能成為陪伴。
𖤐𖤐𖤐𖤐𖤐
用音樂織就溫暖,以關懷點亮希望
2025 演講授課邀約,歡迎填寫個人網站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