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自然學習
avatar-avatar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在這次活動中,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怎麼知道這個活動的?」

這原本是我完全沒有想過的問題。直到深深思考並在一次次追問之後,我才發現,一切的開始來自於「哲學」這兩個字。因為我讀到史丹納的《自由的哲學》,才認識了這個人。之後到圖書館尋找他的書,才發現他寫了許多關於靈性、教育、科學營養,甚至 BD 農法的書。借了幾本來讀之後,我驚覺他看世界的角度,與一般人很不一樣。


就是這樣的緣分,讓我注意到這個活動。特別是我在今年初才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一個閱讀學習的人,而是需要透過「體驗」來理解的人。這個活動剛好提供了機會,既能親身體驗人智學的氛圍,又能用實惠的價格在暑假住到杉林溪。對於長期待在都市裡的我來說,能重新回到自然、與山林連結,這份吸引力更是特別大。


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適合作為人智學與人智醫學的入門。因為當初我借書來看的時候,常常覺得史丹納的語言很難懂,他有一套自己專屬的表達方式。但在課程中,第一天就已經清楚明白地介紹了「三元四體」,讓我們能夠抓到核心。而且在活動過程中,講師不斷帶領我們重新回到這個主題,反覆去理解它如何在我們的生命裡展現、如何與我們的存在連結。


每天早上的優律思美,特別讓我喜歡。它不是從腦袋開始,而是從身體開始。不是要用思考去理解,而是透過身體去感受什麼是「流動」、什麼是「開展」。在優律思美裡,我體會到一個自然的循環:接受宇宙的一切,讓它在自己的身體裡流轉,再回饋給宇宙。這種自然發生的過程,卻在現代社會裡幾乎難以感受。因為我們常常把自己困在獨立的小房間裡,即使自稱生活在網路連結的世界,但心與感受依舊受限。


這次課程的另一個重點是「社群」。到了現場才知道,原來這是 IPMT 五期課程的最後一期,整合了四體的第五個部分——也就是「連結社群與溝通」。這對我來說很有共鳴,因為它正呼應著當前大環境的需要。


在歌德觀察裡,我學會更多依靠感官與感受來連結,而不是依賴語言或思考。這也再次印證了我近期的理解:真正的溝通,其實不一定需要語言。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肢體動作,都能傳遞訊息。而溝通的真實性,取決於我們的感受與經驗。當你一次次累積這樣的經驗,你就能跳脫語言的框架,回到更大的感知中,與他人建立更深的共感。


在文本研讀課程中,我第一次接觸到「朗讀後,每段抓出最重要的字,並提出問題」的方式。這讓我意識到,過去看完文字常常以為自己理解了全部,但其實只是停留在表面。而透過提問,能讓理解更深,甚至能把它用在生活裡。這次我們研讀的是《給青年醫師的課程》第四章,裡面講到「過程」的重要。這讓我想到,現代社會總是著重於「結果」——頭銜、分數、冠軍——卻忽略了「過程」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就像這次活動,最珍貴的並不是最後我得到了什麼,而是參與其中的每一個過程。

DateMeNow-avatar-img
DateMeNow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在這次活動中,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怎麼知道這個活動的?」

這原本是我完全沒有想過的問題。直到深深思考並在一次次追問之後,我才發現,一切的開始來自於「哲學」這兩個字。因為我讀到史丹納的《自由的哲學》,才認識了這個人。之後到圖書館尋找他的書,才發現他寫了許多關於靈性、教育、科學營養,甚至 BD 農法的書。借了幾本來讀之後,我驚覺他看世界的角度,與一般人很不一樣。


就是這樣的緣分,讓我注意到這個活動。特別是我在今年初才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一個閱讀學習的人,而是需要透過「體驗」來理解的人。這個活動剛好提供了機會,既能親身體驗人智學的氛圍,又能用實惠的價格在暑假住到杉林溪。對於長期待在都市裡的我來說,能重新回到自然、與山林連結,這份吸引力更是特別大。


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適合作為人智學與人智醫學的入門。因為當初我借書來看的時候,常常覺得史丹納的語言很難懂,他有一套自己專屬的表達方式。但在課程中,第一天就已經清楚明白地介紹了「三元四體」,讓我們能夠抓到核心。而且在活動過程中,講師不斷帶領我們重新回到這個主題,反覆去理解它如何在我們的生命裡展現、如何與我們的存在連結。


每天早上的優律思美,特別讓我喜歡。它不是從腦袋開始,而是從身體開始。不是要用思考去理解,而是透過身體去感受什麼是「流動」、什麼是「開展」。在優律思美裡,我體會到一個自然的循環:接受宇宙的一切,讓它在自己的身體裡流轉,再回饋給宇宙。這種自然發生的過程,卻在現代社會裡幾乎難以感受。因為我們常常把自己困在獨立的小房間裡,即使自稱生活在網路連結的世界,但心與感受依舊受限。


這次課程的另一個重點是「社群」。到了現場才知道,原來這是 IPMT 五期課程的最後一期,整合了四體的第五個部分——也就是「連結社群與溝通」。這對我來說很有共鳴,因為它正呼應著當前大環境的需要。


在歌德觀察裡,我學會更多依靠感官與感受來連結,而不是依賴語言或思考。這也再次印證了我近期的理解:真正的溝通,其實不一定需要語言。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肢體動作,都能傳遞訊息。而溝通的真實性,取決於我們的感受與經驗。當你一次次累積這樣的經驗,你就能跳脫語言的框架,回到更大的感知中,與他人建立更深的共感。


在文本研讀課程中,我第一次接觸到「朗讀後,每段抓出最重要的字,並提出問題」的方式。這讓我意識到,過去看完文字常常以為自己理解了全部,但其實只是停留在表面。而透過提問,能讓理解更深,甚至能把它用在生活裡。這次我們研讀的是《給青年醫師的課程》第四章,裡面講到「過程」的重要。這讓我想到,現代社會總是著重於「結果」——頭銜、分數、冠軍——卻忽略了「過程」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就像這次活動,最珍貴的並不是最後我得到了什麼,而是參與其中的每一個過程。

DateMeNow-avatar-img
DateMeNow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