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Sunny Chou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src

很多父母在孩子說謊時,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擔心或生氣:「怎麼可以當著我的面撒謊?這孩子是不是品性有問題?」然而,心理學家 Dr. Becky Kennedy 在《教養逆思維》中提醒我們:孩子的謊言,其實往往反映的是他們內心的願望和需求

孩子的謊言,源自內心的渴望

孩子對想像和現實的界定不像成人明確,他們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己、維持安全感,甚至嘗試掌控局面而說謊。

舉例來說:

當你問孩子「是不是把檯燈弄壞了?」他回答「我那時在房間玩」——其實他希望檯燈沒有壞,希望你不要生氣。

又或是,你規定飯前不可以吃零食,但是孩子偷偷吃了餅乾並且告訴你,他沒有吃:孩子偷吃餅乾,因為他不想要接受這樣的控制,他可能認為這是宣示獨立、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式 。

孩子說謊的行為是他們在學習依附關係中的生存策略——依附安全感越高,孩子越願意說實話。

而父母的回應將決定孩子的行為循環

當孩子說謊時,懲罰、威脅、發怒雖然能在短期內讓孩子順服,但無法培養長期的坦誠。相反的,我們需要:

辨識謊言背後的願望:理解孩子說謊是想要什麼?安全感或是掌控感?

父母需要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專注建立連結而非揭發謊言:讓孩子感受到你很可靠、並且允許他們有多樣的體驗。

展現無條件的愛:即使孩子說了實話,也不會影響你對他的愛。

舉例來說:孩子說「我也去過迪士尼玩」,父母可以回應:

「我猜你希望我帶你去那裡渡假!」

孩子說:「這東西不是我用壞的」,父母可以回應:

「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會永遠愛你,我們一起想想該怎麼解決?」

這樣的回應讓孩子感到被理解,減少防衛心,更願意分享真實想法。

 

結語:理解孩子內心,建立長期坦誠

當我們將孩子的謊言視為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立刻指責,我們便能站在孩子一邊,與他建立深刻連結。這不僅讓親子關係更緊密,也讓孩子逐漸願意說實話,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和需求。

父母們可以提醒自己:

「我的目標不是讓孩子立刻認錯,而是讓孩子未來更願意誠實。」

透過理解與陪伴,我們不只是教育孩子,更是在教會他們如何信任自己、信任父母,也信任這個世界。

 

 

 

三峽的貓-avatar-img
三峽的貓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Sunny Chou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src

很多父母在孩子說謊時,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擔心或生氣:「怎麼可以當著我的面撒謊?這孩子是不是品性有問題?」然而,心理學家 Dr. Becky Kennedy 在《教養逆思維》中提醒我們:孩子的謊言,其實往往反映的是他們內心的願望和需求

孩子的謊言,源自內心的渴望

孩子對想像和現實的界定不像成人明確,他們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己、維持安全感,甚至嘗試掌控局面而說謊。

舉例來說:

當你問孩子「是不是把檯燈弄壞了?」他回答「我那時在房間玩」——其實他希望檯燈沒有壞,希望你不要生氣。

又或是,你規定飯前不可以吃零食,但是孩子偷偷吃了餅乾並且告訴你,他沒有吃:孩子偷吃餅乾,因為他不想要接受這樣的控制,他可能認為這是宣示獨立、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式 。

孩子說謊的行為是他們在學習依附關係中的生存策略——依附安全感越高,孩子越願意說實話。

而父母的回應將決定孩子的行為循環

當孩子說謊時,懲罰、威脅、發怒雖然能在短期內讓孩子順服,但無法培養長期的坦誠。相反的,我們需要:

辨識謊言背後的願望:理解孩子說謊是想要什麼?安全感或是掌控感?

父母需要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專注建立連結而非揭發謊言:讓孩子感受到你很可靠、並且允許他們有多樣的體驗。

展現無條件的愛:即使孩子說了實話,也不會影響你對他的愛。

舉例來說:孩子說「我也去過迪士尼玩」,父母可以回應:

「我猜你希望我帶你去那裡渡假!」

孩子說:「這東西不是我用壞的」,父母可以回應:

「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會永遠愛你,我們一起想想該怎麼解決?」

這樣的回應讓孩子感到被理解,減少防衛心,更願意分享真實想法。

 

結語:理解孩子內心,建立長期坦誠

當我們將孩子的謊言視為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立刻指責,我們便能站在孩子一邊,與他建立深刻連結。這不僅讓親子關係更緊密,也讓孩子逐漸願意說實話,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和需求。

父母們可以提醒自己:

「我的目標不是讓孩子立刻認錯,而是讓孩子未來更願意誠實。」

透過理解與陪伴,我們不只是教育孩子,更是在教會他們如何信任自己、信任父母,也信任這個世界。

 

 

 

三峽的貓-avatar-img
三峽的貓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