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功課是思考「想要」和「需要」的定義。
對我而言,想要是不迫切的,可以延後;需要則是非有不可,缺少就會影響生活與身心狀態。
在生活中練習選擇
今天和朋友逛大賣場,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他一路上不斷問:「這個要不要買?那個怎麼買?」我在過程中練習接受他的好意,但同時提醒自己:我可以回應「好的,下次再買」,或「我先評估一下是否真的需要」。
這樣的練習,讓我的價值觀慢慢轉變。過去常常因為囤積,買了太多不是用不完,就是放到壞掉。現在,我學會在選擇前先停一下,問問自己:這是想要,還是需要?
寫作輸出的突破
這也呼應到讀書會的討論。寫作對我來說一直不容易,以前總覺得要有完整的題目、要寫得很完美才能開始,結果常常對著電腦發呆。透過與夥伴交流,我回想自己其實是靠著每天寫一點點,才慢慢累積出踏實感。
想起過去做運動員專訪報導時,常常用「連夜爆衝」的方式趕工,雖然能短期完成,但長期卻讓作息混亂、飲食失衡、健身也被忽略。對我來說,健康和運動一直很重要,比起拼一口氣,更需要找到可持續、平衡的方式。
與身體重新連結
最近正值月事前期,身體特別容易疲勞和焦慮,沒達到目標時更會感到失落。這段時間,我正學習在壓力中找到放鬆的方法,重新與身體建立連結。
我還在摸索:什麼食物能帶來能量?什麼樣的運動強度能讓我健康而穩定?我開始記錄一週的飲食與運動,觀察能量、情緒和身體狀態的變化。並且先從小習慣著手,例如每餐增加蛋白質來源,或睡前十分鐘伸展。再透過和書友交流,挑選一個方案實驗,而不是一次同時嘗試太多。
找到真正的需要
無論是購物、寫作,或是生活調整,我都需要不斷分辨:哪些只是「想要」,哪些才是真正的「需要」。
想要,可能是一時的衝動,或對完美的追求。
需要,則是能支持健康、安定、長久的選擇。
飲食、運動、睡眠、休息,這些不是清單上的勾選,而是生命的根基。每次選擇前,我希望自己能先安靜下來,尋求內心的平安,聽見真正的聲音。
唯有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生活才能更加踏實而穩定。
今天的功課是思考「想要」和「需要」的定義。
對我而言,想要是不迫切的,可以延後;需要則是非有不可,缺少就會影響生活與身心狀態。
在生活中練習選擇
今天和朋友逛大賣場,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他一路上不斷問:「這個要不要買?那個怎麼買?」我在過程中練習接受他的好意,但同時提醒自己:我可以回應「好的,下次再買」,或「我先評估一下是否真的需要」。
這樣的練習,讓我的價值觀慢慢轉變。過去常常因為囤積,買了太多不是用不完,就是放到壞掉。現在,我學會在選擇前先停一下,問問自己:這是想要,還是需要?
寫作輸出的突破
這也呼應到讀書會的討論。寫作對我來說一直不容易,以前總覺得要有完整的題目、要寫得很完美才能開始,結果常常對著電腦發呆。透過與夥伴交流,我回想自己其實是靠著每天寫一點點,才慢慢累積出踏實感。
想起過去做運動員專訪報導時,常常用「連夜爆衝」的方式趕工,雖然能短期完成,但長期卻讓作息混亂、飲食失衡、健身也被忽略。對我來說,健康和運動一直很重要,比起拼一口氣,更需要找到可持續、平衡的方式。
與身體重新連結
最近正值月事前期,身體特別容易疲勞和焦慮,沒達到目標時更會感到失落。這段時間,我正學習在壓力中找到放鬆的方法,重新與身體建立連結。
我還在摸索:什麼食物能帶來能量?什麼樣的運動強度能讓我健康而穩定?我開始記錄一週的飲食與運動,觀察能量、情緒和身體狀態的變化。並且先從小習慣著手,例如每餐增加蛋白質來源,或睡前十分鐘伸展。再透過和書友交流,挑選一個方案實驗,而不是一次同時嘗試太多。
找到真正的需要
無論是購物、寫作,或是生活調整,我都需要不斷分辨:哪些只是「想要」,哪些才是真正的「需要」。
想要,可能是一時的衝動,或對完美的追求。
需要,則是能支持健康、安定、長久的選擇。
飲食、運動、睡眠、休息,這些不是清單上的勾選,而是生命的根基。每次選擇前,我希望自己能先安靜下來,尋求內心的平安,聽見真正的聲音。
唯有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生活才能更加踏實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