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最近娛樂圈又炸開了。粿粿被爆出軌,王子自說在得知她將離婚後的消息,也確認了與之交往。老實說,我對這些人並不熟,粿粿老公范姜彥這名字根本沒聽過,但看影片,他的確是個外型出眾的帥哥。王子更不用說,長相與人氣都不錯。女方有婚約卻仍越界,也難怪輿論譁然。
Thumbnail
先前我的文章“黃金指數與艾略特波浪理論:行情頂點的可能推演”中提過技術分析,也預測過黃金的走勢。大家可以看到,黃金的確衝上了 4,300 美元左右,之後出現高檔後,沒有再繼續突破。我自己也小試了一筆黃金 ETF,賺了一點就立刻收手。這不是不貪心的問題,而是對市場節奏的尊重。
Thumbnail
今天又看了不少投資影片。心裡難免會想:如果早點懂投資,早點買進0050、SPY、VOO或VTI,也許現在早已達到更高的財務自由,不必卡在不上不下的階段。若當初沒有選擇走進遊戲程式設計工作,或許人生軌跡會完全不同。但回頭想想,這些其實都是事後諸葛。即使我能回到那個當下,恐怕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Thumbnail
年輕時,我一直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到了中年,就能升上管理職、薪水穩定,娶妻生子、建立一個溫馨的家庭。然而,這樣的夢想,在三十多歲後半開始慢慢消散。首先是職場現實。近年來,除非是軍公教體系,否則「穩定」這兩個字幾乎不存在於私人企業。資本主義的競爭,加上AI的崛起,使得多數人無法再依靠...
Thumbnail
很多人覺得技術分析很玄,好像在看線圖算命。但其實它是一套「觀察市場節奏」的邏輯系統。只要理解背後的結構,你會發現—它並不神秘,反而很科學。這篇我整理出技術分析中最關鍵的四個觀念:形態學、波浪理論、均線、KD指標。它們就像市場的語言,幫助我們讀懂價格的故事。
Thumbnail
討論「多少錢可以退休」時,數字只是一面鏡子。真正決定能不能安心退休的,不是本金,而是:壽命、生活型態、婚育變數與突發支出。懂風險,才好規劃。我們常在討論串看到各式答案:有人說 850 萬就能退休,有人說得準備 5 億。這兩端看似極端,其實都反映了不同生活選擇與風險承受度。把討論抓回到實務面上,幾個關
Thumbnail
每次股市崩盤,媒體都愛說「上兆美元蒸發」。聽起來像世界末日—退休金沒了、投資蒸發了、財富被黑洞吞噬。 但真相是:錢從來沒有消失,只是被轉移。這篇文章拆解股市運作的底層邏輯,帶你看清:那些看似「虧損」的錢,其實是怎麼被另一群人悄悄收割的。一、股價不是「真錢」,只是集體信念...
Thumbnail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個 YouTube 影片,主題在討論「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影片裡的比喻讓我印象深刻:工作就像是一副撲克牌,每一張牌的價值與階級在遊戲規則裡早已被定位好。最小的牌,例如梅花三,在任何遊戲裡都永遠是最小的;它的地位不會改變,除非變成鬼牌,才能突破限制。鬼牌就像「天選之人」。
Thumbnail
很多人聽到「極簡」或「財富自由」的生活,常常會想像:一個不上班的人,大概就是宅在家裡,看 YouTube、打電玩,日夜顛倒,三餐飲食不均。但我的生活並不是這樣。雖然作息沒有很固定,白天通常比較晚起,但我晚上一定在十二點前入睡,不常吃外食,也少有手搖飲或小吃的習慣。
Thumbnail
最近新聞報導指出,高齡族群的平均生活開銷並不如想像中高。根據衛福部 111 年老人狀況調查,7 成高齡者的月生活費落在 6000 元至 23,999 元之間,平均僅需 16,800 元。另外,近 9 成與家人同住,87% 能生活自理,82% 的健康狀況尚可。這些數據是否讓你對退休生活稍微安心了一點?
Thumbnail
最近娛樂圈又炸開了。粿粿被爆出軌,王子自說在得知她將離婚後的消息,也確認了與之交往。老實說,我對這些人並不熟,粿粿老公范姜彥這名字根本沒聽過,但看影片,他的確是個外型出眾的帥哥。王子更不用說,長相與人氣都不錯。女方有婚約卻仍越界,也難怪輿論譁然。
Thumbnail
先前我的文章“黃金指數與艾略特波浪理論:行情頂點的可能推演”中提過技術分析,也預測過黃金的走勢。大家可以看到,黃金的確衝上了 4,300 美元左右,之後出現高檔後,沒有再繼續突破。我自己也小試了一筆黃金 ETF,賺了一點就立刻收手。這不是不貪心的問題,而是對市場節奏的尊重。
Thumbnail
今天又看了不少投資影片。心裡難免會想:如果早點懂投資,早點買進0050、SPY、VOO或VTI,也許現在早已達到更高的財務自由,不必卡在不上不下的階段。若當初沒有選擇走進遊戲程式設計工作,或許人生軌跡會完全不同。但回頭想想,這些其實都是事後諸葛。即使我能回到那個當下,恐怕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Thumbnail
年輕時,我一直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到了中年,就能升上管理職、薪水穩定,娶妻生子、建立一個溫馨的家庭。然而,這樣的夢想,在三十多歲後半開始慢慢消散。首先是職場現實。近年來,除非是軍公教體系,否則「穩定」這兩個字幾乎不存在於私人企業。資本主義的競爭,加上AI的崛起,使得多數人無法再依靠...
Thumbnail
很多人覺得技術分析很玄,好像在看線圖算命。但其實它是一套「觀察市場節奏」的邏輯系統。只要理解背後的結構,你會發現—它並不神秘,反而很科學。這篇我整理出技術分析中最關鍵的四個觀念:形態學、波浪理論、均線、KD指標。它們就像市場的語言,幫助我們讀懂價格的故事。
Thumbnail
討論「多少錢可以退休」時,數字只是一面鏡子。真正決定能不能安心退休的,不是本金,而是:壽命、生活型態、婚育變數與突發支出。懂風險,才好規劃。我們常在討論串看到各式答案:有人說 850 萬就能退休,有人說得準備 5 億。這兩端看似極端,其實都反映了不同生活選擇與風險承受度。把討論抓回到實務面上,幾個關
Thumbnail
每次股市崩盤,媒體都愛說「上兆美元蒸發」。聽起來像世界末日—退休金沒了、投資蒸發了、財富被黑洞吞噬。 但真相是:錢從來沒有消失,只是被轉移。這篇文章拆解股市運作的底層邏輯,帶你看清:那些看似「虧損」的錢,其實是怎麼被另一群人悄悄收割的。一、股價不是「真錢」,只是集體信念...
Thumbnail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個 YouTube 影片,主題在討論「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影片裡的比喻讓我印象深刻:工作就像是一副撲克牌,每一張牌的價值與階級在遊戲規則裡早已被定位好。最小的牌,例如梅花三,在任何遊戲裡都永遠是最小的;它的地位不會改變,除非變成鬼牌,才能突破限制。鬼牌就像「天選之人」。
Thumbnail
很多人聽到「極簡」或「財富自由」的生活,常常會想像:一個不上班的人,大概就是宅在家裡,看 YouTube、打電玩,日夜顛倒,三餐飲食不均。但我的生活並不是這樣。雖然作息沒有很固定,白天通常比較晚起,但我晚上一定在十二點前入睡,不常吃外食,也少有手搖飲或小吃的習慣。
Thumbnail
最近新聞報導指出,高齡族群的平均生活開銷並不如想像中高。根據衛福部 111 年老人狀況調查,7 成高齡者的月生活費落在 6000 元至 23,999 元之間,平均僅需 16,800 元。另外,近 9 成與家人同住,87% 能生活自理,82% 的健康狀況尚可。這些數據是否讓你對退休生活稍微安心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