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技術分析很玄,好像在看線圖算命。但其實它是一套「觀察市場節奏」的邏輯系統。只要理解背後的結構,你會發現—它並不神秘,反而很科學。這篇我整理出技術分析中最關鍵的四個觀念:形態學、波浪理論、均線、KD指標。它們就像市場的語言,幫助我們讀懂價格的故事。

一、形態學:反轉與整理
形態是市場心理與價格行為的視覺展現,了解其特色對於判斷行情反轉或延續至關重要。
1. 頭部與底部形態(M頭/W底)
這類形態的特色是價格會在頸線附近盤整 2 到 3 個月,才被視為有效。
• 頭部形態: 當價格跌破頸線後,下跌幅度至少會等於頭部到頸線的距離。
• 底部形態: 與頭部形態基本相似,但方向相反。價格突破頸線後,上漲幅度至少會等於底部到頸線的距離。
2. V 型與倒 V 型反轉
通常在 半個月到一個月 內發生,其最大的特色是「怎麼下去就怎麼上來」,之後會回到原來的趨勢軌道。
• V 型反轉: 多半是由 非基本面 因素(例如天災人禍,如 921、911)所造成。
• 倒 V 型反轉: 多半是 人為因素 造成,例如假財報、釋放假消息或預期過度樂觀的財報所致。
3. 整理型態:旗型、三角形、平台
這些都是波段中的 整理型態。
• 旗型: 整理到尾端時,通常會伴隨 量縮。旗型屬於修正波。突破或跌破之後,至少會來到該旗型的起點,這也意味著會突破前高或跌破前低。
• 平台型/三角形: 它們的上下支撐與壓力線可能呈平行(平台型)或收斂(三角形)。無論形態如何,重點在於判斷它屬於 修正波還是驅動波。當這類收斂型態結束,突破或跌破前高/前低時,表示 驅動波將繼續行進。
二、艾略特波浪理論:市場的節奏
波浪理論將行情分為驅動波(順勢)和修正波(逆勢)。可分為1-2-3-4-5(五個轉折整體向上)、A-B-C(三個轉折整體向下)階段,並強調 比例為王,依照比例可以區分波浪型態,並預測接下來走勢與預測價格。
- 1-2-3-4-5的規則
• 第二波: 絕不能跌破第一波的起點。
• 第三波: 通常是最長的,絕不會是最短的。
• 第四波: 通常是橫向或複雜整理。不能跌破第一波的高點,除非出現斜向三角形。
• 第五波: 長度通常介於第一波和第三波之間,有時會以斜向三角形形態出現。
• 擴延波: 通常發生在第三波或第五波。必須符合兩個條件:有明顯的五波,且規模與上一級波浪一樣大;另外其內的兩個驅動波的長度必須等幅。
2. 修正波的常見形態
主要修正形態有四大類:
• 鋸齒形: 結構為 5-3-5,主要著重於 空間的修正(價格的調整),通常出現在第二波。
• 平台型: 結構為 3-3-5,主要著重於 時間的修正(時間上的整理),通常出現在第四波。
• 三角形: 結構為 3-3-3-3-3 或 3-3-3,屬於時間的修正,容易發生在第四波。
• 綜合型: 結構可能為 WXY 或 WXYXZ,其中X代表者3波轉折,其餘W、Y、Z是各類的其他修正型態,是 時間的修正。若其中有鋸齒形,空間、時間修正都會很長。
3. 黃金比例 (Fibonacci Ratios)
• 第二波的長度: 通常是第一波的 0.5, 0.618, 或 1,屬於重修正。
• 第三波的長度: 第一波的1.618^x,其中x可能是1~4。
• 第四波的長度: 標準規則是 0.236 或 0.382。
• 第五波長度:0到3浪的 0.618倍 或 1.618倍
• B長度: 通常是 A 波的 0.382, 0.5, 或 0.618。
• C長度: 通常是 A 波的 1, 1.618, 或 0.618。
三、均線:價格的慣性
均線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告訴你市場的「方向感」與「節奏」。例如:
- 月線、季線、年線,分別對應短、中、長期趨勢。
- 均線往上彎、扣抵值變大(斜率變大),表示動能在增強;反之則在轉弱。
- 只有順勢的交叉 才是有效的買賣點。在多頭趨勢中,順勢的 黃金交叉 才是買點;在空頭趨勢中,順勢的 死亡交叉 才是賣點。
四、KD指標:動能的呼吸
KD不是用來猜轉折的,而是用來看「力道」,可以配合均線、趨勢線、型態一起決定是否是買點,通常低檔(低於20)交叉可以當買點,高檔交叉(高於80)可以當賣點。但是當 K 值連續 五天 在高檔(超過 80)或低檔(低於 20)時,即為鈍化。 鈍化時 KD 無效,因為行情將持續,它不是真正的轉折點。價格創高但KD不上去(或價格創新低但KD下不來),往往意味著力道在衰退,提醒你「趨勢可能進入後段」。
實戰心得:順勢而為、守紀律
技術分析最終的價值,不在於預測,而是幫你「建立紀律」。
- 先關注KD值(看是否交叉)
- 判斷趨勢方向(用均線、型態、波浪理論)
- 等待順勢突破
- 若三天沒照預期走,就考慮出場
沒有任何工具能保證準確,但有紀律的人,才能長期穩定。技術分析是一種「閱讀市場語言」的能力。你不一定要背理論,但要能在線圖裡看到情緒、節奏與趨勢的變化。市場沒有神奇公式,只有「觀察、驗證、修正」的循環。學會這四個核心觀念,技術分析就不再是神秘的黑盒,而是一套你能實際用來「理解市場」的工具。
🧭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學習與分享用途,非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