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聽到「極簡」或「財富自由」的生活,常常會想像:一個不上班的人,大概就是宅在家裡,看 YouTube、打電玩,日夜顛倒,三餐飲食不均。但我的生活並不是這樣。雖然作息沒有很固定,白天通常比較晚起,但我晚上一定在十二點前入睡,不常吃外食,也少有手搖飲或小吃的習慣。
然而,這樣的生活有時候仍會帶來恐慌。因為日子還很長,少了上學、上班時別人替你設定的目標:像是考試成績、工作績效、業績指標,反而會讓人突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過去的生活,就像是有人替你安排好軌道,只要順著走就行;但當一切束縛解開時,才會開始直面一個更核心的問題:我活著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這些問題我常常思考,也感到迷茫。雖然 AI 現在很方便,很多問題可以問它,但更關鍵的是:我們自己是否能問出真正的問題?馬斯克經營事業成功,常談到「第一性原理」,提醒我們要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們常會因大多數人都“上班”賺錢養家,就掉進「非要工作不可」的陷阱,卻沒有思考過,工作的本質與人生目標究竟有何關聯。
當然,這些人生的疑問,沒有人能直接替你解答。我自己也還在找出路。但我發現,利用身邊的公共資源是一個好方法。像我最近就開始多使用台北市立圖書館,裡面有很多新書可以借閱,不用花錢,還能跨館取書,甚至有電子書服務。這些資源免費卻能大幅拓展我們的眼界。
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認為兩者其實是互補的。旅行能帶來新鮮體驗,但若沒有知識背景,就很難深入體會背後的意義。或許我們沒有財力去非洲草原、南極極地或北歐看極光,但透過書籍與知識的累積,我們同樣可以建構自己的世界觀。真正的探索,不只靠金錢或遠行,而是靠持續充實自己,讓內心找到專屬的「夢幻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