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看了一個 YouTube 影片,主題在討論「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影片裡的比喻讓我印象深刻:工作就像是一副撲克牌,每一張牌的價值與階級在遊戲規則裡早已被定位好。最小的牌,例如梅花三,在任何遊戲裡都永遠是最小的;它的地位不會改變,除非變成鬼牌,才能突破限制。鬼牌就像「天選之人」—出生在富貴之家,天生就能跳脫階層的枷鎖。
影片的作者本身是一位做大夜班的保全,他的倦怠感並不是單純來自於保全的工作本身,而是來自「工作意義」這個問題。他觀察到,大多數人花費了大半輩子仍在中下階層遊走,還必須在相同位置上互相競爭、鬥爭。這樣的情況,我自己在多年職場經驗中,也深有同感。

財富自由與階層困境
我的沙龍主要談論財富自由,但即使達到了「不用再工作也能生活」的狀態,要突破階層、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仍然幾乎不可能。財富自由並不等於無限揮霍,也無法徹底改變社會的階層定位。而且,沒有工作的時候,還會遇到另一種困境:在親友間,很難表達「無工作」的苦惱;在陌生人面前,缺乏社會地位的標籤,更難以定義自己。工作就像是一張「名牌」—對於找伴侶,它是安全保障;對於家庭,它代表財務穩定。即使賺到了足夠的錢,沒了工作階級的遷移依然困難。
無解的矛盾
更現實的是,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物價的通膨、父母的健康、自身的身心狀況...,這些不確定性,在「無工作」的情況下,往往會放大焦慮。但若重新投入工作,又很容易被體制消耗,產生厭倦。這種「既想擺脫,又不得不依賴」的矛盾,常常讓人陷入混亂。
可能的解方
也許,我只是掉進了「非黑即白」的思考陷阱。工作不必然是全有或全無:
- 有工作:不代表只能被體制綁死。
- 沒工作:也不代表失去了價值或社會角色。
解方可能在於跳脫傳統的朝九晚五,尋找能兼顧生活與自由的工作型態;或是換個角度看待工作,把它視為過程而非枷鎖。這樣,或許能在矛盾之間找到平衡點。
我期望自己能逐步找到方向,也希望這些思考能帶給各位一些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