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的文章“黃金指數與艾略特波浪理論:行情頂點的可能推演”中提過技術分析,也預測過黃金的走勢。大家可以看到,黃金的確衝上了 4,300 美元左右,之後出現高檔後,沒有再繼續突破。我自己也小試了一筆黃金 ETF,賺了一點就立刻收手。這不是不貪心的問題,而是對市場節奏的尊重。

在技術分析裡,我特別喜歡 艾略特波浪理論(Wave Principle)。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背後其實是一種「人性分析學」。市場由人組成,而人類的情緒:貪婪與恐懼,往往以某種週期性、比例性重複出現。 我們熟悉的「黃金比例 1.618」,就是波浪理論中重要的推算依據之一。這不是神話,而是統計與心理學的結合:當市場情緒集體亢奮或恐慌時,價格會自然地呈現出相似的節奏與幅度。
許多人質疑:「哪有這麼準?市場變化這麼劇烈。」但若觀察 大型、流動性高的交易品項,像黃金、指數或外匯,這些商品在長期趨勢下,確實常常呈現出波浪理論的型態。這也是為何技術分析如此吸引人:它給了我們在混亂中找到規律的希望。 然而,這畢竟是「預測」,不是「保證」。 只要誤差放大,損失也可能極為慘重。 若再加上槓桿操作,風險更是倍增。
前陣子, 麻吉大哥(黃立成)因槓桿交易比特幣而損失上億元。對他這樣的資產規模而言,也許只是波動,但對一般人來說,那可能是一輩子都難以回本的金額。 這也再次提醒我們:市場不是戰場,貪心才是最大的敵人。
在多頭市場中,技術分析往往比較「順手」。畢竟整體買氣旺盛,個股自然容易上漲。 但即使如此,單靠技術分析仍有相當風險。 我會建議綜合多種指標來看,多用不同的技術分析技巧交叉驗證。 我自己雖然偏向「基本面派」,但最近股市狂飆,也會適度利用技術分析找進出點。 不過原則不變:基本面永遠是底線。一家沒有穩定獲利、商業模式模糊的公司,不論線圖再怎麼漂亮,我都不會輕易出手。
至於明年的經濟,我抱持謹慎偏悲觀的看法。全球利率長期偏低、量化寬鬆政策頻繁使用、房價高漲、地緣政治與貿易戰此起彼落,這些因素都可能讓市場進入寒冬。 但歷史也告訴我們:危機同時也是轉機。在每一次的經濟低潮中,都有人默默佈局、等待機會。 能撐住氣,不盲目追高殺低的人,往往能在下一次循環中翻盤。
投資最終是人性的修練。技術分析、波浪理論、黃金比例,都只是鏡子——讓我們看見市場的規律,也要照見自己的心態。 真正的贏家,不是抓到所有波段的人,而是懂得在起伏中,保持冷靜與紀律的人。
最後我也製作了一個影片,述說“技術分析:解讀市場的語言”,可以快速幫大家進入技術分析技術,歡迎大家下載觀看,一起進入經濟的市場遊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