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我一直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到了中年,就能升上管理職、薪水穩定,娶妻生子、建立一個溫馨的家庭。然而,這樣的夢想,在三十多歲後半開始慢慢消散。
首先是職場現實。近年來,除非是軍公教體系,否則「穩定」這兩個字幾乎不存在於私人企業。資本主義的競爭,加上AI的崛起,使得多數人無法再依靠「待久了位子就是你的」這種觀念生存。台灣的頂尖企業多半是家族體系,領導階層年齡偏高,新人再努力,也難以晉升。
媒體常說科技業薪水高、人人買房娶妻,但那只是社會的一小角。台灣的科技產業主要集中在半導體與電子代工,至於軟體或IT產業,其實薪資並不如傳聞中優渥,壓力卻絲毫不輕。更現實的是,台灣企業普遍偏好年輕員工,不願長期留用中年人。根據統計,台灣55歲以上未就業人口比例居亞洲之首,這並非因為大家「財富自由」,而是企業無聲地淘汰了他們。
至於婚姻與家庭,更是另一層難題。要成家,首先得有伴侶;而這往往取決於經濟條件。年輕時,我相信靠著節儉、努力、誠懇就能贏得異性的青睞,但現實卻讓我體悟:若在年輕時沒有展現經濟實力,連建立關係的機會都難以出現。透過親友介紹的對象,通常彼此都缺乏吸引力與條件匹配,難以有真誠的連結。至於坊間流行的「把妹教學」,多半是包裝的商業產品,鼓吹幽默與搭訕技巧,但那樣的認識關係往往淺薄、短暫,既使能夠交往也不久就散。
而建立家庭、生兒育女,更成為年輕世代避之唯恐不及的選項。許多年輕女性坦言不想生小孩,因為那代表失去職涯發展與外貌優勢。在外貌至上的時代,外型與身材已是某種「資本」,不僅帶來職場優勢,也改變了兩性關係的動力。更不用說整形早已普遍化,讓「維持吸引力」成為可投資的現實選項。
有些親友會說我太悲觀,認為他們也都順利結婚、生子、買房,但我深知這一代與上一代面對的環境早已不同。如今的中年人,夾在科技變革與階級固化之間,努力不再等於成果。社會機會分配不均,讓中產階級逐漸滑落,甚至連「普通穩定的人生」都成了奢望。
這篇文章並非仇女,也不是怨懟,而是想提醒自己:財務與自我管理,才是當代人最該學習的生存能力。懂得讓金錢成為工具,知道何時該花、何時該省,是建立人際與安全感的基礎。適度地大方,才能擁有人緣;適度地節制,才能確保退休的安穩。
走到中年之後,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環境,但仍能選擇省視過去、調整角度,重新出發。努力不一定帶來幸福,但放棄反省,才會讓人真正失去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