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看了不少投資影片。心裡難免會想:如果早點懂投資,早點買進0050、SPY、VOO或VTI,也許現在早已達到更高的財務自由,不必卡在不上不下的階段。若當初沒有選擇走進遊戲程式設計工作,或許人生軌跡會完全不同。但回頭想想,這些其實都是事後諸葛。即使我能回到那個當下,恐怕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因為人的個性使然,有些路,必須親自跌過、闖過,才會懂。

我曾看到YouTube裡提到肯德基爺爺,他直到中老年才找到炸雞配方與創業契機;巴菲特的大部分財富,也是在六十歲以後才累積出來。有人批評這些例子只是「幸運的少數」,但那不就是人生的真實樣貌嗎,他們在艱苦的時刻誰會知道?我們誰也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也無法預測自己的成功。我讀過很多勵志書,都強調「要規劃未來」,但老實說,那些多半只是賣書的話術。我在學生時代沒有智慧型手機,當時哪想得到,未來的軟體開發會以行動裝置為主? 那時的網路還在56K數據機時代,又怎麼預料到現在的高速網路與AI技術? 人生的變化太快,很多書裡的成功邏輯,早就跟不上這個時代。
投資當然有賺有賠,人人都懂這道理;但當虧損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還是會感到不安與後悔。萬物的發展其實就像「熵增」的過程—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可預測,看不出簡單的因果。 所以我改而相信:與其窮思未來,不如親身去嘗試。 勝敗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在過程中學到什麼、理解了什麼、留下了什麼無形的價值。
若我們總用金錢數字來衡量人生,那生命的價值可能就只剩幾千萬(人一生賺錢有限)。但那些在金錢上不算成功的人,卻往往留下了更珍貴的東西:可能是一段經驗、一個故事、一份影響力,並且流傳萬世,影響後代。當我們因工作忙到焦慮、覺得人生混亂時,要記得:人生只是過程,不是比賽。做好當下該做的事,存好心、說好話、多閱讀、多感受。 這些才是最好的投資。放下審判自己、批判自己的心態,才能真正回到「初心」。
因為我們終其一生追尋的,不是更高的報酬率,而是更深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