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女性影展

含有「不只是女性影展」共 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過去這一個月,釀電影交出了我心目中這一年半以來、可以排進前三名紮實的專題:和 2018 女性影展合作的一系列文章,聚焦創作者的意識和生命課題,談美學也談社會樣貌,相信對不論對寫作者、或觀看者而言,都打開了看片之外另一個維度的思考。
Thumbnail
(《無法無家》、《被監禁的女人》、《性、手槍,再來點森巴》)不管在華達的劇情片還是影展的紀錄片中,創作者都是在尋求觀看的角度,將單一事件複雜化,使多種角度同時存在,最終想要呈現的不是事件中作為一個點的「真相」,而是指出這個事件本身就是由無限的點所建構的。
Thumbnail
當我們聚在一起看蘇.弗迪胥的電影,或許可以問:所謂被主流隱形的共同經驗到底是什麼?還有哪些是未曾說、未曾見的?又有哪些是看了卻沒看清、說了卻仍可補述的?讓我們帶著問題意識走出電影院,到生活尋找答案吧。讓蘇.弗迪胥真切的呼聲持續飄蕩。用行動,讓自己成為迴響。
Thumbnail
(《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一如往常》)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
Thumbnail
(2018女影台灣競賽《再會馬德里》、《離巢》)當我們用「孩子」的觀點在看待我們的父母時,往往都只能看到他們作為我們的「父母」時,呈上的臉面;反之亦然。而當父母僅能看待我們,作為一個孩子時,就極難理解我們,作為他人之妻、之父、之師、之友……甚至就只是我們「自己」。而反之,也亦然。
Thumbnail
(2號球衣、亮亮與噴子、133公里、小文空仔與那隻羊)四部短片是彆扭說不清楚自己心底的感受,講不明白如何不傷害身邊的人;是單純地想要愛,想要被呵護,想要做個別那麼快長大的小孩,如同彼得潘;是想告別過去,彌補傷痕,卻越來越不可能果決;也是跌跌撞撞地想要做好每一件事,卻老是陰陽差錯迎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Thumbnail
(《失控夜狂奔》《邊緣媽咪日記》《叢林日常》)有時看到某些片段情節,容易以自己的角度斷言一個人「無情」,但現實就如同這三部電影教會我們的:家庭的複雜時常超越我們的想像,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覺得「寬容」、「正確」的方式對家人、對自己好,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錯」。
Thumbnail
avatar-avatar
xingxing
『家庭』是人類學習社會化的第一個機制。『三部電影裡頭都能看見一個家庭裡,每一個人的處境都是艱難的,沒有誰絕對虧欠誰,但也沒有誰絕對不能離開誰。』相處艱難,但是離開最初的也是最熟習的轉化機制,踏入更陌生的區域,需要極大的決心。許多長期受到家暴的婦女還是寧願與施暴的伴侶一起生活,(若斷然離開,卻被抓回,或後悔而返回,下場更慘。)這就說明了很多事。人道與道德孰重孰輕?用一個極端的狀況來說明母親的角色其實只是種種慾望的拼貼:如果女性在生產過程中死亡,那麼新生兒還能要求什麼?『母親』還能為自己或孩子做什麼?存在,就是書寫自己的遺書,能不能有讀者其實無關緊要吧?
(2018女影台灣競賽:《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臨時工》) 都說「人是最重要的」,但我們真能對此懂得、接納到什麼地步呢?當所有人不得不在一個帳棚下,一處如藝評人和導演都說「帳棚就是監獄」的這樣一個場域裡,演員和觀眾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所能得到的最終啟示會是什麼?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