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電影 2018 年 9 月號】主編的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過去這一個月,釀電影交出了我心目中這一年半以來、可以排進前三名紮實的專題:和 2018 女性影展合作的一系列文章,聚焦創作者的意識和生命課題,談美學也談社會樣貌,相信對不論對寫作者、或觀看者而言,都打開了看片之外另一個維度的思考。
這其中,包括四篇文章介紹入選【台灣競賽獎】單元的 12 部片:黃以曦的〈現實的哪一邊?〉從紀錄片《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和實驗紀錄片《臨時工》去談舞台前後的真實與虛構,以及和彼此人生的交織;葉家瑜的〈我們如何在照鏡子的時候不要僅看見自己?〉則是在紀錄片《再會馬德里》和劇情短片《離巢》中,看見母女心思,辨認成長中的自決衝突,也反身思考自己;施彥如的〈少女心事有誰知〉一文,看四部表述青春心靈的劇情短片《2號球衣》、《亮亮與噴子》、《133 公里》和《小文空仔與那隻羊》,其中各有彆扭和困境、難以化解的心結與家族裂痕,能穿透這些荊棘也意味著長大了,但拉拔她們的強韌力量,又是來自自己;至於汪正翔的〈看影片跟看相片,哪一個比較惆悵?〉,聚焦四部媒材特殊的作品《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和《一如往常》,從中作者不只思考記憶被影像再現的能與不能,也討論影片與照片的意義落差。
國際單元方面,陳太陽的〈在家庭課題裡我們都會犯錯,那是因為我們是人〉整理《失控夜狂奔》、《邊緣媽咪日記》、《叢林日常》三部片,皆屬非典型的家庭組成,但從中看到的親情課題,又其實不難理解;于念平的〈紀錄與事件,鏡頭之外發生了什麼?〉則是從今年的開幕片《無法無家》切入,帶往《被監禁的女人》、《性、手槍,再來點森巴》,談的是紀錄片的創作位置,看鏡頭主導者與被攝者的互動,也看介入的痕跡;最後是今年女影的焦點影人蘇.弗迪胥專題,由陳顗竹犀利的眼光看去,在〈以自我生命經驗呼喚群體〉一文中爬梳橫跨數十年的論述語境,那同時也能聽見文中提到的,「對變革的號召」。
這一系列挖掘,最後收尾在【釀酒師】人物專訪系列的這篇〈釀酒師 5~7 號|專訪 2018 女影台灣競賽入圍導演楊詠亘、陳顗竹、董淑緣〉,今年我們邀請了三位台灣競賽獎入圍導演,和她們一同聊聊創作的心聲,但也許更珍貴捕捉下來的,是三人敞開心胸、結交新夥伴的過程。
專題之外,這個月的【釀影評】包括 Lizzy 寫《婚禮冤家》的〈再厭世也要與你一起厭世〉,讀出這部消極中年愛情故事中,無可救藥的浪漫;帥哥的〈《一屍到底》:這電影製作人瘋了吧!〉衷心道出這部引起旋風的戲中戲妙片,是如何打動每一個愛電影的人的心;陳正菁的〈關於比利.艾略特的幾件小事〉細細分析這部她心目中人生摯愛的電影是如何塑造角色,當然隱藏其中的,是作者對生命狀態的嚮往吧?
此外,這個月的【釀選書】我們做了新嘗試,邀請 Kristin 針對本月選書延伸撰寫,在〈看大屠殺題材的電影與普利摩.李維《如果這是一個人》〉一文中,她精心畫出一張地圖,讓對這題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跟上,體驗歷史的黑暗面;最後是我們的【釀影癡限定】專欄,繼之前陳亭聿的〈《范保德》與他們口中的爺爺 〉後,這個月第二篇是甜寒的〈《阿飛正傳》與二十八年夢〉,如煙霧飄飛般的文字,在影癡們的記憶與現實之間迴盪著,這是對時代與世代的雙重招手。
雖然是九月份的專題整理,時序已經來到十月中,而馬上緊接著、我們策劃(而且保密)已久的新專題就要上線了!保證會讓大家驚喜;這同時釀電影的第一本正式雜誌《創刊號》正如火如荼在預購中,優惠價格只到上市前為止,還沒有預約的你,趕快來這瞧瞧喔!
敬請期待創刊號!

【釀電影】2018年 9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主編的話 by 張硯拓
【釀影癡】專欄(訂戶限定)
《范保德》與他們口中的爺爺 by 陳亭聿
《阿飛正傳》與二十八年夢 by 甜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九八二年,老馬拿下諾貝爾文學獎,一九八五年,老馬寫下《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巨著表明,諾貝爾沒有把老馬怎麼樣。小說中,阿里薩被初戀女友達薩拒絕後,用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的時光,重新回到了達薩身邊。雖然歷經半個世紀的情色生活,阿里薩面對達薩,依然聲音也不變地說道:「我為你保持了童身。」
據說,梁朝偉有一次在內地,被張國榮的一個影迷悲情問話:「黎耀輝,你還記不記得何寶榮?」這個影迷當時記錄說,梁朝偉衝她的方向點了點頭。這個事情,在榮迷中傳播很廣,一歲一哭榮,張國榮節氣又到,不過今天,到我們這一代榮迷已經比哥哥還老,我倒是常常恍惚,不知道何寶榮還記不記得他的黎耀輝,他的前世。
學校這注定野蠻的地方,成為回憶後,不是曝曬就是清冷。我至今仍有一個自己在逃著,逃到那個自備的防空洞裡,打開書頁,急忙跳水一樣的逃進去,像溺水一樣哭著漂流,在那裡掏洗出泥沙中的碎鑽,是我信的人性中的一點光,帶它回到這走不穩的扶搖世界。
希特勒所帶來的傷害遍及歐洲,如此視人命如敝屣、泯滅人性慘絕人寰的集體罪狀,經過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竟然似乎被淡忘了。如今種族意識再度因為政治的分化而被激起,德國社會的猶太人歧視依然嚴重,轉型正義又真正落實於德國境內與境外了嗎?這是在看遍生命悲歌後,值得人人仔細深思的問題。
【釀電影】走到這裡,在各位的陪伴與注視之下,越來越自在、揮灑,接下來這兩週,將會有一連串震撼彈,包括保證讓大家驚喜的新專題,以及籌備已久的大計畫的宣布。請鎖定【釀電影】粉絲團,我們的大消息即將曝光,馬上回來!
當時發生的事和過去發生而影響到當時的事,可說是多得不得了,但現在我得描述來到巴黎看見的事。
一九八二年,老馬拿下諾貝爾文學獎,一九八五年,老馬寫下《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巨著表明,諾貝爾沒有把老馬怎麼樣。小說中,阿里薩被初戀女友達薩拒絕後,用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的時光,重新回到了達薩身邊。雖然歷經半個世紀的情色生活,阿里薩面對達薩,依然聲音也不變地說道:「我為你保持了童身。」
據說,梁朝偉有一次在內地,被張國榮的一個影迷悲情問話:「黎耀輝,你還記不記得何寶榮?」這個影迷當時記錄說,梁朝偉衝她的方向點了點頭。這個事情,在榮迷中傳播很廣,一歲一哭榮,張國榮節氣又到,不過今天,到我們這一代榮迷已經比哥哥還老,我倒是常常恍惚,不知道何寶榮還記不記得他的黎耀輝,他的前世。
學校這注定野蠻的地方,成為回憶後,不是曝曬就是清冷。我至今仍有一個自己在逃著,逃到那個自備的防空洞裡,打開書頁,急忙跳水一樣的逃進去,像溺水一樣哭著漂流,在那裡掏洗出泥沙中的碎鑽,是我信的人性中的一點光,帶它回到這走不穩的扶搖世界。
希特勒所帶來的傷害遍及歐洲,如此視人命如敝屣、泯滅人性慘絕人寰的集體罪狀,經過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竟然似乎被淡忘了。如今種族意識再度因為政治的分化而被激起,德國社會的猶太人歧視依然嚴重,轉型正義又真正落實於德國境內與境外了嗎?這是在看遍生命悲歌後,值得人人仔細深思的問題。
【釀電影】走到這裡,在各位的陪伴與注視之下,越來越自在、揮灑,接下來這兩週,將會有一連串震撼彈,包括保證讓大家驚喜的新專題,以及籌備已久的大計畫的宣布。請鎖定【釀電影】粉絲團,我們的大消息即將曝光,馬上回來!
當時發生的事和過去發生而影響到當時的事,可說是多得不得了,但現在我得描述來到巴黎看見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Thumbnail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是一部由金獎編劇徐譽庭擔任編劇兼導演的影集,描述兩個女人為同一個男人於婚姻中暗自較勁的故事。影集針對婚姻窘境和男女情感進行了深刻探討,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做電影就是一種堅持吧。每部片其實都有自己的難關,就是因為每一部電影都是新的生命,我反而會覺得因為無法預期,所以在製作每部電影的時候,我都視為挑戰,去面對它就對了。」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參加臺灣女性影像學會舉辦的《第二屆給寫字的你——劇本寫作工作坊》的經驗。從課程內容到各位老師的分享,都將是讀者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Thumbnail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是一部由金獎編劇徐譽庭擔任編劇兼導演的影集,描述兩個女人為同一個男人於婚姻中暗自較勁的故事。影集針對婚姻窘境和男女情感進行了深刻探討,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做電影就是一種堅持吧。每部片其實都有自己的難關,就是因為每一部電影都是新的生命,我反而會覺得因為無法預期,所以在製作每部電影的時候,我都視為挑戰,去面對它就對了。」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參加臺灣女性影像學會舉辦的《第二屆給寫字的你——劇本寫作工作坊》的經驗。從課程內容到各位老師的分享,都將是讀者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