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專題|2018 女影台灣競賽|看影片跟看相片,哪一個比較惆悵?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raw-image

最近看了幾部短片:《關於他的故事》(動畫片)、《鄉愁/餘像》(紀錄片)、《曜》(動畫片)與《一如往常》(動畫片),它們處理的對象都跟過去有關,有些是回憶自己的外公,有些是講自己與爸爸,還有的是訴說一條街道與舊市場。看完之後有點怔怔地說不出話來,因為我不曾這樣回看我的家族與身邊的街道,這種「有一大塊的生命我從來不曾面對」的感受讓我有點焦慮,於是我找了一個可以轉移的切口:我發現這一批創作者他們的童年都已經有數位產品了。所以他們是第一代用數位產品審視自己小時候的人。他們對於過去的惆悵摻雜了數位科技與傳統資料(錄像、照片、文獻、口述),然後又以新的數位科技,譬如動畫剪輯的方式,被製作出來。

這是一個新的世代,他們回顧過去的時候是看到影片甚至於臉書,而不只是照片。這對於人自身的認知會有什麼影響?我們會覺得更加地悵然若失,因為過去的影像是那麼的鮮活嗎?還是會很快地習慣,覺得照片跟影片都ㄧ樣?譬如《鄉愁/餘像》裡面就不停地播放小時候與父親玩樂的影片與照片,但是口白卻告訴觀眾真實的生活是如此不堪,那個突兀感既來自於現實與影像的差異,也來自於照片與錄像的落差。

raw-image

我不清楚答案是什麼,因為我覺得對於數位時代的回望還需要有很長的時間,才能確定它的意義。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當回溯過去的方法越來越多,我們就會越來越相信過去是在我們所掌握的東西之中。拿照片來相比好了:在照片出現之前,我們會記住的事情其實跟事情本身的意義沒有多大的關係,在我腦中有一大部分記憶都是一些完全瑣碎的事情,譬如一個車窗、一個肩膀或是某個馬路。我在想即便我被催眠一百次,我也不相信會發現背後深刻的連結。所以記憶這件事,至少對我而言完全是隨機的。我們會說這件事讓我們記憶深刻,那是我們安慰自己的說法,好像只要滿足了某種條件,我們眼下經歷的事情,珍惜的人事物,就可以在記憶之中有一席之地。

raw-image

在相機出現之前,人類的思想資源有一大部分是受制於這種毫無邏輯的機制,但這不是很美嗎?我們從無意義的記憶碎片之中試圖重新拼湊出些什麼,好像這些記憶重新又被賦予了邏輯。只是相機出現之後,這件事好像被消解了,至少表面上是這樣。因為我們一旦覺得眼前的事情值得紀念,我們就會按下快門,然後這件事在相當程度上就會被記憶下來。連我記性這樣不好的人,我都好像依靠照片,記得了一些東西。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因為相片或是影片畢竟也只是真實的「片段」,更關鍵的是,有時我們會被觸動,甚至真正地感受到過去的存在,並不是來自於那些有意識的紀錄,而是一些莫名奇妙的細節。羅蘭.巴特在《明室》當中就懷疑那些有意圖的照片根本不曾抓住什麼。所以他提出「刺點」的概念,其實就是一個不能刻意捕捉,無法被邏輯分析,甚至無話可說的照片特質。同時,基於這個「無話可說」的原則,羅蘭.巴特武斷地認為電影太快太多話太有想法,他說他討厭電影。

raw-image

另一種意見來自於班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他也談到了攝影與電影。相對於羅蘭.巴特致力於區分兩者,班雅明則是把兩者合在一起,相對於古典藝術的靈光。班雅明認為電影與攝影都有一種特寫與蒙太奇的特性,當然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這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內涵,我們對於電影與攝影的認識更趨於複雜。但是班雅明的重點是在於:這種特寫與蒙太奇的特性,打破了過去相信「藝術品要整體掌握對象」的想法。

raw-image

他舉例:以前的風景照總是想要呈現一個時空,要把那個異地招喚到觀眾面前,讓觀眾好像親臨現場一樣。又譬如古典的肖像照,試圖去捕捉一個內在的本質,所以看照片的人,就會有一種見照如見人的感覺。這些方法在班雅明看來都像是一種回返靈光的垂死掙扎,他認為在新的時代,電影與攝影那種捕捉細節,或是片段拼接的手法,會帶來一種新的感知。我們會發現這個說法與羅蘭.巴特有多不一樣。以一張 Eugene Atget 拍攝老樹根的照片為例,班雅明讚許他運用特寫的手法。但是在《明室》當中,羅蘭.巴特對於 Eugene Atget 的照片,他的反應是「這與我有何干」。

raw-image

會有這個差別可以有很多解釋,但是其中之一是兩人對於新技術抱持著兩種態度:一個是相信它會幫助我們留下更多資訊,帶來更完整更奇特的感知,另一個則是憂心新技術會在我們的心靈地圖之中添加各種標記,然後我們更習慣於在這些標記之間行走,卻忘卻了真實其實在這些標記之外。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可以逼近一個存在?以《關於他的故事》為例,裡面透過各種方式追溯他的外公的生命,包括口述歷史、肖像畫、照片、動畫等等,班雅明想必會對此感到興奮,而羅蘭.巴特可能只想觀看一張安靜的照片,然後期待有沒有什麼東西會忽然刺中他。

raw-image

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所以羅蘭.巴特說照片是關於死亡。而班雅明所告別的靈光,就具有一種似近實遠的特質,譬如照片裡面的人看起來好像真的,好像就在你眼前,但實際上這個人並不在現場,甚至於這個人已經不存在。

(但是我們還是要注意這兩者的差別。羅蘭巴特所描述的「此曾在」,並非一種再現的藝術觀,而是更接近於現象學的看法。也就是說照片對他而言,並不是用來證明客體世界的真實性,而是真實性就在個人對於世界的意識之中。所以他說照片並不是正確的紀錄,不是複現,而是真實的發散,是一種存在的痕跡。)

raw-image

回過頭來看那些動畫與紀錄片,我覺得最有趣的事情是它們好像結合了兩種觀點,一方面作者凝視那個不被「現代」所傷害的過去(宮廟、市場、老街與家族都像是某種現代對立之物),但是另一方面作者運用了各種「新的」、「現代的」技術,譬如剪輯、動畫來描述過去。而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與平面攝影師,我一方面期待各種新的技藝如何訴說我們的生命,同時我想知道這與我們觀看一張安靜無聲的照片,有什麼不一樣。

raw-image



《鄉愁/餘像》(Spectrum of Nostalgia)
陳顗竹|2017|台灣|實驗紀錄|彩色|24分鐘|國語
2018.10.07(日)10:5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3(六)10:20@光點華山2廳
《關於他的故事》(Stories About Him)
楊詠亘|2017|台灣|動畫|彩色|13分鐘|國語、台語
2018.10.08(一)18:3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2(五)11:30@光點華山1廳
《曜》(Wish)
劉庭安|2017|台灣|動畫|彩色|5分鐘
2018.10.09(二)19:0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2(五)13:20@光點華山2廳
《一如往常》(As Usual)
劉冠汶|2018|台灣|動畫|彩色|6分鐘
2018.10.09(二)19:0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2(五)13:20@光點華山2廳




raw-image

【釀電影 X 2018 女性影展】專題
台灣競賽|《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臨時工》|現實的哪一邊? by 黃以曦
台灣競賽|《再會馬德里》《離巢》|我們如何在照鏡子的時候不要僅看見自己? by 葉家瑜
台灣競賽|《2號球衣》《亮亮與噴子》《133公里》《小文空仔與那隻羊》|少女心事有誰知 by 施彥如
台灣競賽|《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一如往常》|看影片跟看相片,哪一個比較惆悵? by 汪正翔
國際觀摩|《失控夜狂奔》《邊緣媽咪日記》《叢林日常》|在家庭課題裡我們都會犯錯,那是因為我們是人 by 陳太陽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這篇文寫了許久,整理過許多想法,寫完之後就暫時擱置吧。
Thumbnail
這篇文寫了許久,整理過許多想法,寫完之後就暫時擱置吧。
Thumbnail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法國雕塑家羅丹
Thumbnail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法國雕塑家羅丹
Thumbnail
看過那些美麗的風景,不代表你是更好的人。 我過份討論了拍照這件事,完全沒有發現自己使用的平台並不鼓勵太多的文字,但是根據平台的法則,附上圖片的文字觸及率會更高,我也就著功利的心態放了一張。可是我懷疑,你會因此記住它嗎?
Thumbnail
看過那些美麗的風景,不代表你是更好的人。 我過份討論了拍照這件事,完全沒有發現自己使用的平台並不鼓勵太多的文字,但是根據平台的法則,附上圖片的文字觸及率會更高,我也就著功利的心態放了一張。可是我懷疑,你會因此記住它嗎?
Thumbnail
對班雅明來說,歷史從來就不是紀錄,而是關係的展現和詮釋。它總是當下對過往的滲透,或者過往對當下的滲入。因此一個真正的歷史學家不會像一個枯燥的編年史學家一樣,依照年代去記錄不同的事件,相反的他們在描繪過去時,「並不按照它本來的樣子去描繪,而是想要從中去捕捉一種記憶。
Thumbnail
對班雅明來說,歷史從來就不是紀錄,而是關係的展現和詮釋。它總是當下對過往的滲透,或者過往對當下的滲入。因此一個真正的歷史學家不會像一個枯燥的編年史學家一樣,依照年代去記錄不同的事件,相反的他們在描繪過去時,「並不按照它本來的樣子去描繪,而是想要從中去捕捉一種記憶。
Thumbnail
當大家關心記者會,我只聽到攝影大哥開罵 有一天我看到翁立友反駁雞排妹指控其性騷擾的記者會,當大家關注雞排妹、孕婦與翁立友媽媽的時候,我又聽到那個熟悉的聲音——攝影大哥又在現場開罵了。我不禁開始想,為何攝影大哥常常在現場爆炸呢?
Thumbnail
當大家關心記者會,我只聽到攝影大哥開罵 有一天我看到翁立友反駁雞排妹指控其性騷擾的記者會,當大家關注雞排妹、孕婦與翁立友媽媽的時候,我又聽到那個熟悉的聲音——攝影大哥又在現場開罵了。我不禁開始想,為何攝影大哥常常在現場爆炸呢?
Thumbnail
不是說感受性的神秘不能被系統化、結構化,而是我從來不覺得可以徹底收束,在打造高樓、自動運作的工廠或是迷宮後,總要開一扇通往幽冥的窗、留一面照見鬼魂的鏡子。一個實驗須可重複施作,我卻更想得到它的畸變、參差,還有它們歷經這些在時光後長成不同的樣子,也把時間變成不同的樣子。
Thumbnail
不是說感受性的神秘不能被系統化、結構化,而是我從來不覺得可以徹底收束,在打造高樓、自動運作的工廠或是迷宮後,總要開一扇通往幽冥的窗、留一面照見鬼魂的鏡子。一個實驗須可重複施作,我卻更想得到它的畸變、參差,還有它們歷經這些在時光後長成不同的樣子,也把時間變成不同的樣子。
Thumbnail
    黃邦銓在《回程列車》、《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2部片中,使用照片的方法,有相當大的差異。要比較這種差異,我們先從照相術一個相當重要,但是原始的功能談起。
Thumbnail
    黃邦銓在《回程列車》、《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2部片中,使用照片的方法,有相當大的差異。要比較這種差異,我們先從照相術一個相當重要,但是原始的功能談起。
Thumbnail
(《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一如往常》)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
Thumbnail
(《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一如往常》)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
Thumbnail
我清楚記得我小學的時候,聽到一首歌,就覺得我已經蒼老,就像做夢的時候,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一樣。明瞭這件事,讓我覺得追索照片或是夢境的現實根源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說現實沒有太大的意義。真正關鍵的,是某種組合的方式,也就是形式,那才是ㄧ切的根源。
Thumbnail
我清楚記得我小學的時候,聽到一首歌,就覺得我已經蒼老,就像做夢的時候,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一樣。明瞭這件事,讓我覺得追索照片或是夢境的現實根源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說現實沒有太大的意義。真正關鍵的,是某種組合的方式,也就是形式,那才是ㄧ切的根源。
Thumbnail
攝影是一個靜止的畫面,它分解了事實,使之成為一個不連續的片段,它提出了一種否定內在關聯性、不連續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卻賦予每一刻神秘的特質。但電影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畫面不斷地轟炸我們,這樣的連續性讓靜止的單一畫面的意義,在接連而至的影像來臨後即失卻,讓我們在眼花撩亂的畫面推移中,停止了思考。
Thumbnail
攝影是一個靜止的畫面,它分解了事實,使之成為一個不連續的片段,它提出了一種否定內在關聯性、不連續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卻賦予每一刻神秘的特質。但電影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畫面不斷地轟炸我們,這樣的連續性讓靜止的單一畫面的意義,在接連而至的影像來臨後即失卻,讓我們在眼花撩亂的畫面推移中,停止了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