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群

含有「微生物群」共 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們將探索腸道與心理健康之間的深層關聯,了解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情緒、行為和整體健康。討論飲食多樣性和發酵食品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並分享如何通過調整早餐和逐步改變飲食習慣來改善心理狀態。同時,思考台灣早餐文化的挑戰,鼓勵創新以支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是我們身體內的隱形伙伴,影響著免疫、代謝和心理健康。我們將探索微生物的多樣性、其在消化與能量吸收中的角色,以及腸腦軸如何連結腸道與情緒。深入了解微生物群失衡對疾病的影響,包括腸道、代謝和神經相關問題,同時討論如何透過飲食、睡眠、運動和減壓改善腸道環境。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2/27
旅遊節目中 不經意的鏡頭讓我和老伴吃驚訝異 知道印度不注重衛生 但沒曾想是這麼落後的國度 網路說:喝一口恆河水可以攝取半張元素表;也說:外國旅客必有的“新德里腹瀉首日”行程。 老婆的大哉問:看印度本地人在街頭吃小吃歡快得很 難道腸胃結構不同? 我用“習慣了‘’“適應了”搪塞她。 其實在演化論裡的‘’用進廢退”在這裡恰恰可以解釋衛生也可以因為“耐受”而免疫 比如過敏 只要願意承受過敏反應(不威脅生命和極度難受)漸漸的就能克敏 我的胞姊初中時發現吃蝦長疹子發癢難耐 幾次後被醫生判定過敏源是海蝦 河蝦就ok 可她嗜蝦如命顧不得也分不清河海蝦 就在反反覆覆的發作中竟然脫敏了 所以印度人的腸道必定有什麼菌叢是讓他們不腹瀉或致病的 有文章說為什麼“夫妻臉” 就是長期共同的飲食 讓腸道菌趨於一致 所以會有相仿的樣態 去年 汪漢澄醫生在聯副也發表腸與腦的關聯(2024/1/9聯副繽紛版):腸道被科學家取了“第二個大腦”的綽號。腸道菌以兆計 菌叢不對 人就不對(輕則憔悴 重則致病)無關乎聰明才智 關乎生命現象 些微的不淨或是壞菌也是腸道菌叢的的必需 我的表妹初任人母 對小baby的衛生誠惶誠恐 消毒奶瓶就兩個蒸氣鍋和紫外線殺菌 保溫箱…等同醫療級設備卻換來幼嬰腹瀉不斷 後來老媽教她別急著清洗就晾著 幾次後就“治好”了 沒多大學問 讓嬰兒也吃進些“細菌”讓腸道產生免疫或抵抗力而已 有個說法:第一個孩子照書養 第二個孩子照豬養 所以排行老大的通常身形較手足為矮小 固然是初始經濟環境較不優裕營養供給略有不及 但新手媽媽的衛生習慣可是主導了腸道菌的“形成”大計呢! 幸好養樂多橫空出世 嬰兒潮以後就沒什麼疑慮了。
腸道健康與我們的消化、免疫和心理狀態密不可分。透過益生菌和益生元,我們能促進有益菌的生長,改善腸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並增強身體的防禦功能。然而,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打破這種平衡,因此我們需要適當補充益生菌來恢復健康。結合多樣化的飲食、合理的生活習慣,可以有效維護我們的腸道健康,並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Thumbnail
付費限定
講到痤瘡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我想大家都聽過這隻細菌,其實這隻細菌在我們臉上都有,屬於皮膚常見的共生微生物。痤瘡桿菌是一種生長相對緩慢的典型革蘭氏陽性菌,呈現兼性厭氧特性。痤瘡桿菌主要生活在毛囊和毛孔深處,但在皮膚表面也可以被發現。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