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金言

含有「讀書金言」共 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築夢人-avatar-img
2024/02/19
2
教授之言富有睿智,又發人深省!
2
有人在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中、恒常不變的律則裡,看到生命的契機;有人却在變動不居的世態裡、蒼黃反覆的現象中,喪失了鬥志。臣服於命運的捉弄,會覺得今生已矣,俟河清於何時?然而對於有心人而言,希望的微光,總在舉世都一致絶望的黯淡時刻乍現…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4/02/20
1
雖說“蓋棺論定”比較客觀 現在隨著考古發現 許多字簡文牘的出土 把曾經的認定或多或少的反駁或推翻。最近讀到“曹操”的為人處事不像三國演義甚或三國志所演繹的“心胸狹窄”無情無義之人 在“灞陵橋之關羽挑袍‘’裡 說明了曹某的重情知義 愛才惜才的廣闊胸襟。梟雄是因為基於“忠孝節義”的立場 也或許基於戲劇張力要將黑臉 白臉 紅臉給套用在劇中人物 曹某因此被迫及無奈對了號入了座 不過無妨 還是有“粉絲”崇拜嚮往曹操的人格特質 莎士比亞說: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芬芳 難不成也為曹某平凡?
1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2/20
羅貫中《三國演義》借鑒了陳壽《三國志》的史料,但畢竟加入小說家的虛構成分。虛實之間,展現了他個人的史識。 正史必須求真,因而史料畢竟枯燥乏味。演義小說介乎虛實之間,以展現文才爲主,也比較有趣;因此絶大多數人讀完《三國演義》未必有讀《三國志》的雅興,所以,被羅貫中牽著鼻子走而不自知。 顯然您注意到不同的文本,呈現了曹操各異的人格形象。我們無法起曹操於地下,親自和他訪談,衹能就文獻資料解讀,各説各話了。 我因任教之需,讀過他十多首樂府詩,覺得曹操還是充滿政治抱負的詩人,而不僅僅是個愛才、惜才又充滿權謀的政治家、軍事家。總之,感謝彼得潘長篇留言,我萬分珍視您的熱情閲讀與思考內涵!🙏👍
「三日不讀,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 生荆棘。」出自朱舜水《答野節問》,「荆棘」是個比喻,比喻不靈活。「彈」,指的是彈琴。三天不讀書,口舌就不靈活;三天不彈琴, 手指就僵硬,我想,作為學者或專業演奏家,一定深深認同。
Thumbnail
所以就算偷懶也不能超過三天嗎?XD,要一直持續勤奮👍
1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2/19
哈哈,別偷懶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