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的橋

含有「克雷的橋」共 1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他,確實是本很難讀的書。 像是海浪,我總是在觸陸之後沒多久,又退回了遠洋。閱讀《克雷的橋》,像是拆一份包裝複雜的禮物。就像鄧巴家族表現愛的方式,是如此曲折難解。不過一旦拆光那繁複的包裝,內裡的事物倒是單純,卻也深刻。無非是一個家族對愛的盼望。
Thumbnail
如此,臆測作者是否也給了潘妮洛普與父親被迫分離的補償?同時也給了潘妮洛普一個全新的麥可.鄧巴?
Thumbnail
「親愛的潘妮洛普: 我心中想像妳在去維也納的路上讀這封信的模樣,我要先說,別回頭、別回來,我不會歡迎妳回家,我只會把妳推開。我想妳現在應該很清楚,妳還有另一種人生,有另一種生活方式。」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克雷的橋》
Thumbnail
皓清-avatar-img
2021/12/03
作者把場景和心境融合得很好啊! 雖然說不排斥讀大頭書,但總是對投下去的時間成本有所顧忌,謝謝茵姊的介紹,我該來回顧偷書賊,再來看看這橋會蓋到哪邊!
這本實在難讀,看看我再過十年會不會也跟著主角蓋完這座橋!^^<<偷書賊>>就真的是我心中的經典了,雖然好厚一本,但我覺得故事張力強,節奏緊湊,很容易一口氣讀完。真想再重讀一次啊!
《克雷的橋》講述鄧巴家五兄弟在母親病亡、父親離家出走的情況下,在這個「風吹即倒的悲慘一家」自生自滅的故事,透過橋的修建,讓家或家庭變得可被理解、被接納、被原諒、被包容,很多原本可能一碰即碎的生命以及關係,能被看見並微笑以對。
Thumbnail
這是一部大眾小說,讀起來絕不艱澀。悲傷之中,穿插著喜劇。朱薩克不愧是個說故事高手,戳人淚點絕不手軟。但在這麼一部暢銷的作品背後,卻有一種洗鍊的「澳洲性」,他把澳洲作為移民社會的「失語」,融入了故事之中。不是要控訴或販賣悲情,只是作為書中角色非常自然的存在的一部分,塑造著他們的個性和遭遇。
Thumbnail
這些半神半人的角色彼此相愛著,也禁錮著。究竟家人是拿著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還是強行泥塑另一個自我的劊子手?誰能從家的巨大石牆中釋放彼此?
Thumbnail
「悲劇所一心關注的是苦難。」伊迪絲.漢彌爾頓在《希臘之道》一書中如此說道,然而並非所有苦難都是悲劇,「唯極能忍受苦痛的靈魂之受苦,才是悲劇。」
Thumbnail
但讀者很快就會發現,在這個表面看起來相當陽剛的小說,與其說是寫了一群男性故事,不如說是突顯了女性在那個強悍澳洲的堅強與奮戰,是看似無所畏懼的男人遠遠不及的。
Thumbnail
說的好
馬格斯.朱薩克刻意用「拋棄」為議題,讓一個幾近分崩離析的家庭,無父無母、各自為政的五兄弟,因為克雷願意追隨「殺人犯」父親搭建一座橋為儀式,讓家人掙脫悲情的命運枷鎖,也找到與過去和解的種種可能。從出走到回家,從怨懟到理解,透過哥哥馬修的視角與文字紀錄,讓一個看似無解的秘密,回歸相愛的年代。
Thumbnail
大家都以為先有《偷書賊》才有《克雷的橋》,實際上是反過來。 朱薩克早年立志寫作,並在苦思故事靈感的二十歲前半看見《克雷的橋》中的關鍵一幕:建橋的少年。此後他便一直尋找著正確的方式,好將《克雷的橋》帶到大家面前。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