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燼-avatar-img

時燼

1 位追蹤者
avatar-img
1會員
35內容數
🚬 時間的灰燼 ✍️ Columnist&guest editor at 電笠 🤝 歡迎合作/邀約/約稿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這裡的人都走的好慢,我起初常常走路時幡然發覺周遭的人都仿佛在退後。於是我才開始提醒自己,還是從著這裡的生活節奏吧。「趕住去死咩」。 這裡的街上也比香港冷清,大概十時左右便只剩數個不緊不慢地遊蕩的老人。 此時走到街上,我會想起與妳並肩在昏黃街燈下悠悠散步的日子。 那時的我會故意放慢腳
付費限定
自我懂事以來,我心底總帶著一種人生不應只該如此的失落。我時刻意識到,我和現在身處的空間其實是可以抽離的。我這秒跟我母親說我愛吃炸魚薯條,其實大多並不是因為我真的喜歡吃,而是因為我實在想不到,我此刻想吃的是什麼,但她居然往往就這樣信了。 內心跟表象居然可以完全毫無關聯,所以我就想,這是代表我永遠
付費限定
文人都很喜愛用雨作浪漫和淒美的聯想。 一覺醒來,瞟到窗外下雨後,視聽的意象落到名家筆下,會揮灑成以下句子 : 「生鏽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煙圈裡捉迷藏。 推開窗,雨滴在窗外的樹枝上霎眼。 雨,似舞蹈者的腳步,從葉瓣上滑落。 扭開收音機,忽然傳來上帝的聲音。 我知道我應該出去走走了。」
付費限定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付費限定
離開以後,才覺原來我比想像中更懷念香港。出走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你將會發覺你和你本土的根,比想像中牽纏得更深。 在私人的IG裡,我會裝作不在乎,「扮無野」。每天在story裡,假裝自己在異地過得逍遙快活,貼滿旅行、美食,醉生夢死。
付費限定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付費限定
記得我應徵過一間旅遊公司,面試題目是選一個曾經到過最沉悶的地方寫推薦稿。我選了新加坡,因為即便只是去旅行,我也深感這城市的一切太可預測太實在,毫無刺激可言。 那為什麼之後我會到了新加坡呢?一當然為謀生,二也為想放逐自己到他鄉,不想再理香港的那些愛恨情仇糟心事。但即使避世如我,也是不可能孤獨一人
付費限定
大學學籍失效了,意味著我已不能再去見那陪伴過我四年間走過不少情緒低谷的大學輔導員。每次見面前,我總期待是否能在隱蔽於廣場大樓某一角,佈置舒適、溫馨的素色房間裡,把內心中壓得我寸步難行、透不過氣來的厭世陰暗面卸下一小塊,換回一點點對未來前路盼望的火花。
付費限定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