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投資,最安全嗎
在利率飆升過後的2025年,許多美國投資人,特別是接近退休年齡的族群,紛紛尋求「安全、穩定」的投資選項。定存(CDs)、國債、Ginnie Mae、甚至年金(Annuity)產品,成為資金避風港。
但你要記得:安全從來不是免費的。它背後常常伴隨報酬限制、流動性受限、抗通膨能力不足等代價。今天這篇,就來拆解固定收益商品的幾個核心盲點。
迷思一:「年金收入穩、保證領,最適合退休族」
年金(Annuity)是與保險公司簽訂的契約,承諾在未來某段時間內,定期支付你一筆金額,直到一定期限或終生。聽起來就像是退休金的延伸——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你必須知道的三個風險:
- 流動性受限,高額手續費與提前解約罰則
年金往往綁定多年期合約,提前提領會面臨高額罰金(甚至前7年內超過7%),一旦資金緊縮或通膨上升,你很難彈性處理。 - 報酬被通膨吃掉,實質購買力下降
多數年金利率固定,2025年後雖然利率仍高,但未來一旦進入降息與通膨期,你會發現自己鎖在一個低報酬的合約裡。 - 不是每一種年金都有聯邦保障
雖然某些年金商品由保險公司擔保,但保險公司本身並不等於聯邦機構。Ginnie Mae債券由美國政府背書,但年金不一定。
小結:如果你沒有極高的年金需求,或不確定未來5年內資金使用彈性,年金不是首選,尤其對於非退休族群而言,更應避免鎖定資金。
迷思二:「CD定存報酬穩定,是低風險首選」
在2025年,高利率使得CD(定存證)殖利率看似動人,有些一年期甚至給出超過5.5%。不少人趨之若鶩,但你該問的是:
🔸 這筆錢未來12個月會不會用到?
🔸 這筆利息能不能打贏通膨?
🔸 你是否超過了FDIC的保險上限?
即使你選擇使用CDARS等平台把存款拆分進多家銀行保險範圍內,定存仍然面臨兩個最大挑戰:
- 報酬鎖死,失去投資靈活性
一旦市場轉為降息週期,資金鎖定在低報酬定存中,將錯失其他資產如債券或股票的反彈機會。 - 稅後報酬常被忽略
CD利息需計入年度普通所得,對中高收入家庭而言稅負不小。相比之下,市政債券可能提供更佳的稅後報酬率。
迷思三:「政府擔保工具一定萬無一失」
很多人認為「只要寫著 backed by U.S. government 就沒事」,這觀念基本正確——但你仍需要理解細節。
✅ Ginnie Mae Securities 是由政府擔保的抵押貸款證券(MBS),本金與利息由美國政府全額擔保。風險相對低,但波動性也低,報酬率不高。
📉 問題在於它的「時間點」與「目的」是否適合你:
- 若是為了對抗通膨,可能不適合
- 若資金在短期需要動用,流動性會受限
- 若希望建立現金流,與股息型資產配合可能更靈活
還有一點:有些所謂「政府擔保工具」其實只是「政府出資成立的機構」(如Fannie Mae、Freddie Mac),本質上並非完全的政府債券,要分清楚!
「安全」不等於「好投資」。一個真正合適的保守型配置,必須考量你的資金流動性、稅負、通膨預期與長期目標。
所以,在選擇任何一種「安全工具」之前,問自己兩個問題:
- 這筆錢會在未來幾年內需要用到嗎?
- 我能承擔短期的波動來換取長期的回報嗎?
如果不能確定,請先和自己對話,或者找一位值得信任的理財顧問,做出屬於你自己人生節奏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