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投資人更渴望找到能「長大」的資產。但成長型投資應該怎麼做?該選擇ETF、個股還是房地產?我們就來解構幾個常見投資迷思,並結合2025年真實市場狀況,找出更實用的投資邏輯。
🧱 迷思一:「買ETF或指數基金,總比什麼都不做好?」
很多人聽過一句話:「如果你不知道該買什麼股票,就買指數基金吧。」但如果你正處於一個波動劇烈的市場環境(比如2022~2023年),那麼「平均」也可能代表「虧損」。
過去10年,像是標普500(S&P 500)這樣的指數平均年報酬率在7~10%之間。但如果不幸你是在市場高點買入,或整體指數進入長期震盪期,就可能出現整整10年「負報酬」的情況。
📉 舉例來說:1999年初投入S&P 500,到2008年底,年均報酬是**-1.4%**。那是一整個失落的十年。
指數基金有一個盲點:你無法避開其中表現不佳的產業。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如果你買的是含有金融股比重過高的指數基金,雖然你是「分散風險」,但實際上卻「平均虧損」。
⚖️ 迷思二:「ETF風險小,又可以快速交易,所以比共同基金好?」
ETF 確實比共同基金更靈活,它可以像股票一樣即時買賣、費用也較低,近年已成為散戶的投資主流。但別忘了,不是每一種ETF都安全。
其中有一類叫做「槓桿型ETF」(如2倍、3倍漲跌的金融或科技ETF),這類產品每日波動劇烈,原意是為了短線交易而設計,不適合長期持有或退休帳戶投資。它的波動不只是價格,而是結構性風險——就算指數回到原點,這類ETF的價格可能早已虧掉大半。
🎯 正確的做法是:
- 用低成本的ETF取代共同基金作為核心配置(如VOO、VT、QQQ)
- 避免使用槓桿型ETF進行長期投資
- 根據產業趨勢與個人理解選擇「主題型ETF」,如AI、醫療、半導體
🏠 迷思三:「房地產是好投資,但只能用現金買?」
這是一個被誤解很深的觀念。雖然高負債會放大風險,但「完全不用貸款」不見得比較安全。合理運用房貸,其實是許多富人建立資產的重要手段。
關鍵不是借錢與否,而是你是否保守地使用槓桿。例如只用30~40%的貸款槓桿,並設定房租足以支付月供,就是相對安全的策略。而且在美國,擁有一定數量的房產並使用貸款,還可能讓你享有「房地產投資人」的稅務身份——進一步享受折舊與稅務抵減的好處。
結語:你不需要投資「一籃子市場」,你需要投資「你理解的機會」
2025年後的市場,不再是「只要買進就能賺錢」的時代。無論是ETF、個股還是房地產,真正關鍵在於你是否了解你在做什麼、是否掌握主動權。
與其把資金交給一籃子模糊的基金,不如選擇幾個你看得懂的方向,慢慢買進、長期持有,才是成長型投資最穩健的策略。
想用聽的,請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