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確定你對各派主義熟不熟,但如果從你上面的舉例來說,我會覺得這樣的舉證偏向工具理性或實用主義的取徑,這沒有好不好,就單純不同的價值判循。
至於你說的哲學,沿襲的基本上就是你上面提到的舉例概念化,可以說是另類的知行合一嗎?
但以我自己修哲學的立場出發,哲學不會是無用之學(當然),但也並非僅在於其推論的嚴謹(雖然這部分確實不能少),如果你不趕時間,容許我再多廢話一些...
單從字義來說,哲學並不算個「學科」,更像是個「行為」,哲學家與其說是個哲學領域的專家,不如說是追求「知」的行為者,哲學的原意就是愛智慧,以致只要是求知,基本上就可以稱為是一哲學提問/行為,照這樣看來,哲學家確實沒什麼,或換句話說,大家都是哲學家,只是你深耕在哪個領域。
比如你提到關於自殺的哲學問題,這是卡謬說的,他算是持存在主義的立場,那他算甚麼?
當你熟練各種哲學思維時(按照你上面的說法),或許才不是哲學家,重要的並不是你懂了多少(那就會是博物學家),而是你建構的這套觀點構成了你的世界觀-本體/存有論、認識論乃至方法論,並依此行為(所謂的知行合一),這時候才會被稱為哲學家。
這邊不是要玩文字遊戲,而是不同層面來討論哲學家這個專有名詞,一方面,廣義來看大家都可以是哲學家,或說大家都是哲學家,另一方面,狹義來講則是你確立了某種價值取向或論述而成為一派/一家而稱的哲學家。那我會說算甚麼,是要說卡謬並不是個熟讀所有哲學派別的學者,但他被歸類為存在主義,是因為其行為(包括書寫、論述、思想等等)和存在主義所強調的相符而被歸類,如同我會認為你的論述偏向實用主義而同樣知行合一。
我想說的是你會對我的論述抱持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甚至可能是應該的,因為我並不是採取實用主義的立場(當然這邊要先請你預設我也是知行合一的行為者),以致你認為並非如此,不論是看事物的態度抑或行為的模式。就好比唯心論者跟唯物論者的爭辯一樣,你要說人的本質是分子,我無法反駁,但同樣你也無法反駁靈魂(心靈)先於分子(物質)存在。
所以判斷「知行不合一」,這點是可以討論的。若用實用主義的框架套到的行為上 (若原先認為的框架只有「實用主義」一個)當然會知行不合一,但我並不抱持這樣的觀點在行為,至於我的知跟行有沒有合一,或許等我寫更多文章後會更清楚知道我的知跟行究竟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