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力研究社-avatar-img

共力研究社

3 位追蹤者
共力研究是由一群關注經濟發展與分配的研究夥伴組成,期許透過財務數字、產業、政策、經濟分析,建立以受薪階級福祉為依歸的經濟與政策視角。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隨著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7月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終於將持續2個多月的三級警戒調降為二級。在各項社會活動有條件迎向復甦的時刻,日前主計處公布今年6月失業率為4.8%,創下10年來新高,因疫情而放無薪假與減班的人數也大幅增加,而防疫期間的種種限制更使得服務業受到極大衝擊。
Thumbnail
隨著疫情暴起,政府推出紓困4.0方案,其中部分用於補貼企業的勞動成本,讓勞工在工時可能減少的情況下能繼續拿到一定比例的薪資。然而,與先進國家的政策相較,台灣的薪資補貼政策儘管基本理念類似,但目前方案至少存在「門檻過高」、「補貼過低」、「忽視兼職」等問題。
近日因太魯閣號出軌事故使台鐵是否公司化的問題再度甚囂塵上,要進入公司化的論辯前,過去台鐵與他國歷史可供借鏡。
政府推行政策須透過數據說服公眾,不過,數據的使用往往相當可議。為釐清政府說法與真實之間的落差,共力研究開啟「Game of Numbers」系列,希望能讓公眾更能自主判斷政策的潛在影響。今天想和大家談談關於萊豬進口的四個「數據迷思」。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COVID-19疫情因應不當」被視為川普落選(編按)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選結果可以解讀為美國選民「重視防疫勝過經濟」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多項研究顯示,經濟依然重要,而且在疫情帶來大量失業之後,經濟復甦變得更加重要。
Thumbnail
EPN對台經濟的整體影響 前一篇文章談到台灣協助美國削弱中國發展可能,就算沒有經濟利益,只要美國坐穩老大哥位置,或可更確保台灣安全。然而,在美國設廠、停接中國訂單並不見得真的符合台灣產業的利益。因此我們要認識到,美國政策對台灣的影響是利弊互見,不是台美互動更深,就什麼都是利多。
Thumbnail
貿易交換或合作關係? 自8月底政府宣布將開放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以來,美國負責貿易談判的貿易代表署並未如預期地與台灣展開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反倒是國務院積極地對台聯繫,9月底柯拉克即來台說明「經濟繁榮網絡」構想。
8月28日蔡英文總統宣布,明年1/1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與30個月齡以上的美牛進口。開放目的眾說紛紜,起初政府說是為了與美國洽簽自由貿易協議(FTA)或雙邊貿易協議(BTA),但美國主責貿易協議的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至今並無任何回應,政府遂改口遵循國際標準並無任何交換。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市,一位姓佛洛伊德的黑人因涉嫌使用假鈔,遭白人警察在逮捕過程中壓頸致死,引爆全美各地針對種族歧視與警察暴力的抗議浪潮。與此同時,國際上反美與擁護體制的政治辭令相應而生。
以2020年3–4月期間來看,台灣相當幸運,除了防疫得當未封鎖經濟外,同時因為各國居家工作帶動對於電腦相關產品需求,3月外銷訂單不減反增。不過,由於台灣的經濟成長高度依賴外貿,若未來全球需求緊縮,台灣經濟將隨之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