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交換或合作關係?
自8月底政府宣布將開放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以來,美國負責貿易談判的貿易代表署並未如預期地與台灣展開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反倒是國務院積極地對台聯繫,9月底柯拉克即來台說明「經濟繁榮網絡」構想。
台美第一次「經濟繁榮網絡」(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 EPN)對話於11/20進行,美方由國務院次卿柯拉克(Keith J. Krach)代表。對話內容涉及科學與技術、5G及電信安全、供應鏈、婦女經濟賦權、基礎建設合作、投資審查及全球健康安全議題等,並且確定在半導體領域的戰略合作。
有人認為進入美國「經濟繁榮網絡」是用開放萊豬換來的。但這不見得真的反應真實狀況。
「萊豬換EPN」是一個典型貿易交換的說法。貿易協議就是透過開放己方某A產業來換取B產業可出口對手國,相對的,對手國則是犧牲國內B產業以獲取A產業出口。在交換過程中,己方所給出的「對他方有益」、「對己有害」。若無對價,彼此都無誘因進行開放。
然而,「經濟繁榮網絡」或是柯拉克另一項主責業務 — 「5G乾淨網絡」(5G Clean Network)並非是產業開放,而是聯盟合作。既非明確地「對他方有益」,更不會「對己有害」。因此,難以用交換邏輯證成「因為開放萊豬所以台灣得進入EPN」的因果關係。
台灣進入「經濟繁榮網絡」,更可能是反映美國的長期利益。
圍堵中國
「經濟繁榮網絡」或是「5G乾淨網絡」都是因為美中矛盾而起。今年9月底美國眾議院共和黨《中國工作小組報告》(China Task Force Report)中,很清晰地羅列了美方應如何防堵中國的各項計畫,可藉以佐證。
該報告有幾大部分,包括「意識形態競爭」、「供應鏈安全」、「國家安全」、「科技」、「經濟與能源」、「競爭力」。以下概述經濟相關部分。
- 「供應鏈安全」:疫情爆發後,暴露出關鍵物資受制於中國,國家安全難以維繫的問題。美議會應立法提供租稅優惠來促進藥品產業發展,包括關鍵藥物、藥品供應、成分、檢測、疫苗,以及半導體,稀土開發等。
- 「科技」:應傾各級政府之力評估中國5G網絡所帶來的安全風險,加強與盟友合作對抗中國5G,共同發展5G和之後世代的網路,並協助企業移除具國安風險的通訊網絡。同時,確保未來科技領先地位,包括AI、量子科技、5G、自動車,制裁協助中國竊取美國安資訊的網通公司。
- 「經濟與能源」:確保來自稅收之基金不投資中國國企;與盟友協調出口限制政策,確保關鍵技術包括半導體設備、研發技術不外流對手;對中國投資進行嚴格審查;強化與盟友貿易關係,藉以消除中國影響與架構美國標準;保護智財權;強化對中國投資互惠保障;確保中資企業在美上市須以同樣方式揭露財務數字;待台灣解決貿易問題後,對台展開貿易談判;強化國際援助,降低中國一帶一路和債務外交的影響;繼續確保能源供給無虞,包括核電。
- 「競爭力」:未來十年將基礎科學與技術研究資金加倍,提高科學教育資金以提升勞工技術。強化大專院校研究機構的科研保護,要求大專院校每年報告中國贊助金額。
美國的想法很清楚,確保技術領先,掌握5G與半導體、藥品、疫苗、稀土等涉及國安的關鍵要素,聯合盟友在技術與貿易上圍堵中國。這些經濟課題,已經上升到國安層次。對照《中國工作小組報告》,美方真的要確保供應鏈或是技術安全的方法,就是自建產能和防堵中國。
對台長短期影響利弊互見
在這個大方向之下,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正對台灣的經貿環境產生利弊互見的影響。
台灣半導體產業聚落完整,從上游IC設計,中游的IC/晶圓製造,到下游的IC封裝測試與模組,有完整分工,且中下游全球市佔極高。中游晶圓代工,台積電一家就佔了全球5成以上市佔率;下游的IC封裝,台灣也佔全球5成以上市佔率。當半導體成為中美博弈的灘頭堡時,台灣無疑就是美方最重要合作盟友,這跟是否進口萊豬是不同層次的議題。
台灣協助美國削弱中國發展可能,就算沒有經濟利益,只要美國坐穩老大哥位置,或可更確保台灣安全。然而,在美國設廠、停接中國訂單並不見得真的符合台灣產業的利益。
因此我們要認識到,美國政策對台灣的影響是利弊互見,不是台美互動更深,就什麼都是利多。
(轉載編輯自桃園市產業總工會通訊第145期(2020.09)與桃園市產業總工會通訊第147期(2020.11)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