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N的貿易利益,落入台灣人誰的口袋?【美台貿易/系列三】

2021/05/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EPN對台經濟的整體影響
前一篇文章談到台灣協助美國削弱中國發展可能,就算沒有經濟利益,只要美國坐穩老大哥位置,或可更確保台灣安全。然而,在美國設廠、停接中國訂單並不見得真的符合台灣產業的利益。因此我們要認識到,美國政策對台灣的影響是利弊互見,不是台美互動更深,就什麼都是利多。
短期來說,為了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美國政府會推行政策誘導廠商轉單他國,在此變化下,台灣廠商可能因此受益,例如因為中國的中芯被美國制裁,客戶轉單給聯電。但與此同時,在美國圍堵中國,協調盟友限制出口關鍵零組件到中國的戰略下,台灣也將失去部分中國市場,例如台積電需停接華為訂單。
長期而言,美方要降低半導體跨國供應風險,自然需要台廠協助美方建置產能。目前,台積電已規劃在美國設廠,明年2月動工。台積電赴美,也自然帶動上下游同行。或許未來台廠將更與美國半導體上游結合,但一旦美國半導體中下游產能建置充足,可能回過頭來替代台製半導體。
半導體與藥品產業擴張
在短期內,美國產能建置的替代關係不會馬上浮現,現在可看到的是替代中國產品轉單效應。依照《中國工作小組報告》,半導體、醫療用品甚至藥品的成分都是美國的關注重點,因此也是台灣潛在可藉轉單獲益的產業。而且要強調的是,這不是貿易談判犧牲某產業所換來的,而是短期內地緣政治所產生的經濟利益。
2019年,半導體所在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雇用人數為62.6萬人,佔製造業雇用人數22%,為製造業中最大的中行業別;藥品材料所在的「藥品及醫用化學製品製造業」雇用人數為3.3萬人,佔製造業1.2%。製造業佔所有就業人數約26.7%,換言之,因為轉單可能影響到產業目前約佔總體雇用人數5.7%。
在製造業所有中行業別中,2008–2018年「藥品及醫用化學製品製造業」銷售額增加40%,與「飲料及菸草製造業」、「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成長幅度相當,且其雇用人數增長46%,代表該產業成長可有效帶動就業人數增長(見圖a);「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銷售額增加13.6%,雇用人數增加13.7%,就業成長與銷售同步(見圖b,圖中圓圈大小反映雇用規模)。
對所得分配的影響:各產業不同
轉單帶來外銷增加,在文獻中外銷增加常伴隨著分配惡化,包括附加價值的分配集中於資本利益。這也應該納入成本效益分析之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在這幾年間確實存在外銷比重越高,受雇人員報酬佔附加價值比重越低的狀況。換言之,在半導體外銷越暢旺的同時,最大的受益者是資本所有者(見圖c)。
相對的,「藥品及醫用化學製品製造業」的發展相當有趣,近年隨著外銷比重提升,受雇人員報酬佔比線性提升。這代表後面支撐外銷改善的可能是更充裕的人力、更高的技術密集度,或是更好的勞動條件(見圖d)。


圖:銷售、外銷、就業、分配關係圖;資料來源:工業產銷存動態調查、職類別薪資調查、國情統計通報
小結
簡言之,台美經濟合作關係在疫情衝擊供應鏈、中美對抗下將更趨緊密,這與是否開放含瘦肉精之美豬是不同層面的議題,更可能反應美方自身戰略考量。
在美方長期自建半導體產能,降低跨國供應風險,以及圍堵中國的戰略下,長期或將有損台灣半導體的市場地位。
短期而言,半導體與藥品產業仍受益於轉單效益。該兩項產業產值提升都將有助於就業提升,惟電子零組件業內的勞動報酬佔比可能益趨惡化。換句話講,在短期內電子零組件市況提升之際,或許可更加著重於勞資分配的課題。
(轉載編輯自桃園市產業總工會通訊第145期(2020.09)與桃園市產業總工會通訊第147期(2020.11)文章)
    共力研究社
    共力研究社
    共力研究是由一群關注經濟發展與分配的研究夥伴組成,期許透過財務數字、產業、政策、經濟分析,建立以受薪階級福祉為依歸的經濟與政策視角。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