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減班人數暴增、失業率創10年新高、服務業雪崩式滑落──從數據看疫情對產業衝擊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隨著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7月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終於將持續2個多月的三級警戒調降為二級。在各項社會活動有條件迎向復甦的時刻,日前主計處公布今年6月失業率為4.8%,創下10年來新高,因疫情而放無薪假與減班的人數也大幅增加,而防疫期間的種種限制更使得服務業受到極大衝擊。
從去年到今年,疫情到底對台灣產業與勞工的影響層面是什麼?雇主的因應方式主要是裁員還是縮減工時?而受衝擊最大的又是哪幾項產業?《報導者》與長期關注經濟發展與分配的共力研究社合作,透過關鍵數據的分析,具體呈現疫情對於勞動市場與產業發展的深刻影響。

1. 減班勞工人數暴增,77.6萬人工時縮減

疫情下勞工面臨的處境,可能有工時縮減、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三種情況。由於經濟體中原本就有一定數量的勞工處於這三種狀態,在分析這三種情況各自的變化規模與比例時,必須考慮疫情之前的狀況,才能估算受到疫情衝擊的變化,因此我們在分析去年(2020)1月至今的數據時,會以2019年同月份的數據為基準,來衡量疫情衝擊的規模。
去年3月台灣疫情開始升溫,對經濟活動的衝擊明顯擴大。從協議減班的實施勞工人數資料觀察,去年2月底僅1,662人,3月底增加至7,916人,隨後一路增加至去年6月底達到31,816 人為高峰。然而,協議減班統計僅限於有向勞政單位申報的廠商,實際上有更多廠商並未依規定申報,無法反應整體勞工的全貌。因此,我們改以主計總處的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中「因經濟因素致週工時未達35小時」的就業者人數資料,觀察勞工遭遇工時縮減的情形。
週工時未達35小時代表一週工作不滿5天,從去年2月開始此數字即已超越前年,到了5月疫後增加人數更是高達28萬人,是申報協議減班人數的數倍以上。 隨著台灣國內疫情趨緩,這些遭遇工時縮減的勞工人數在去年7月之後快速減少,直到今年5月隨著新一波疫情而暴增至61.6萬人,6月更增加至77.6萬人,反映出有愈來愈多勞工遭遇減班,從全時工作者變成非全時工作者

2.失業率創10年新高,疫情後同期增14萬4千人失業

自今年(2021)5月爆發本土社區疫情,全國防疫警戒升至第三級,對勞動市場的衝擊也在失業率顯現。主計總處日前發布今年6月失業率為4.8%,較上月上升0.69個百分點,創下2010年後的新高;失業人數57萬人,較上月增加8萬1千人,上升16.55%。
為了在所有失業者中區分出受到疫情衝擊而失業者,我們同樣以2019年為基準點,進一步區分初次尋職者與非初次尋職者,發現「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的「非初次尋職者」在疫後增加人數,從去年3月的6千人,很快在4月暴增至4萬1千人,在5月達到4萬8千人的高峰,其後雖緩慢回落,但直到今年4月仍有1萬7千人,顯示去年疫情第一波衝擊儘管規模不大,但所造成的失業問題直到今年疫情再起前,依舊沒有完全消解。而今年第二波疫情衝擊下的失業者更是直線上升,從5月後的7萬2千人,倍數成長到6月的14萬4千人。
去年疫情期間,退出勞動市場的人數也有所增加。在所有退出勞動市場者之中,我們針對「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的勞工,計算與2019年同月份相比的疫後增加人數。在去年5至6月,這部分的人數達到高峰,為1萬4千人。
綜合上述三部分受疫情衝擊的勞工人數,第一波疫情至今年6月各部分的比例可呈現如下:
在去年的疫情高峰(2020年5至6月),遭遇工時縮減者約占受衝擊勞工總量的8成,另有1成5遭遇失業,其餘為退出勞動市場。仔細觀察這三類受衝擊者的數量變化與相對比例,可以看到工時縮減人數在一開始快速增加,占比超過8成,但從8月起疫情減緩之後便快速減少,占比也跌至5成以下。相對的,失業與退出勞動市場者數量一開始增加較慢,但增加了之後則下降緩慢,兩者合計在全部受衝擊者的占比在2020年3月只有17%,於8月達到29%,到10月更增至42%。

疫情初期8成以減班因應衝擊,失業問題隨後顯現

在目前的第二波疫情之下,7月中的協議減班人數已高達31,980人,相當於第一波疫情高峰時的人數。而相對於2019年6月,今年6月工時縮減之疫後增加人數高達77.6萬,因業務緊縮而出現的疫後增加失業人數為14.4萬,目前疫情造成的縮減工時與失業問題,都大幅超越去年疫情的影響程度。考慮到失業可能較不會在第一個月立刻反應出來,在疫情持續的情況下,後續資料可能會看到更多的失業者數量。
至於退出勞動市場的人數,由於今年出現了去年未見的三級管制措施,關閉學校與托育機構將可能使父母為了照顧子女而退出勞動市場,因此從今年5月起除了「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的類別,我們也計入「照料家務」而退出勞動市場者,兩者在6月合計有4萬人。
綜合以上數據,三類受衝擊者(減班、失業、退出勞動市場)在今年5、6月比例大致符合我們根據去年疫情高峰期間情況所做的估計。
總結來說,台灣勞動市場在去年遭遇疫情衝擊時,約有超過8成是以減班減薪來因應,但也伴隨著一部分的失業與退出勞動市場,在隨後幾個月顯現出來。如果疫情很快獲得控制,則減班減薪的現象會很快減少,但失業一旦增加,則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夠消減。反過來說,一旦疫情持續,廠商光憑減班減薪已無法支撐,則失業情況則很可能會持續增加,如何防止減班減薪者在疫情持續的情況下落入失業處境,是當前的紓困政策應該著力之處

3. 產業呈兩極化趨勢,住宿及餐飲業在疫情最鉅時減少5萬多名受僱者

為了具體呈現疫情對不同產業的影響程度,我們以疫情爆發前的2020年1月為基準點,分別比較第一波疫情( 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與第二波疫情(2021年5月)各行業勞工僱用人數的變化。統計方法是先找出每一個行業於兩波疫情期間受僱人數的最低點,分別計算其與2020年1月基準點的差距,按差距大小排列如下。
由於資料限制,此分析只針對勞工就業部分,並且聚焦在受僱者而不包括自營作業者。整體而言,疫情對台灣勞工就業的影響隨行業而有很大差異,需要人際接觸的服務業勞工受到較大衝擊,而且愈低薪的行業勞工也容易受到更大的衝擊,高薪行業勞工就業則相對較不受影響。
如圖所示,在第一波疫情期間受僱人數減少最多的是住宿及餐飲業,在最高峰時減少的人數是5萬多人,減少人數超過了排名第二製造業的兩倍;零售業則是受僱勞工減少人數的第三高。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運輸及倉儲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等在第一波疫情期間皆曾出現受僱人數下降超過5千人的紀錄。而包括營建工程、支援服務、教育則未受疫情明顯衝擊,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受僱人數甚至在第二波疫情後大幅增加。
根據今年5月的統計資料,在目前的第二波疫情下,住宿及餐飲業、零售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運輸及倉儲業,以及其他服務業,依舊是僱用人數低於2020年1月最多者,顯示這些行業在短暫復甦之後立刻又陷入第二波疫情的衝擊,或是處於長期衰退中。唯獨製造業的僱用人數差距由負轉正,顯示製造業整體而言在第一波疫情之後有實質復甦,且目前尚未受到第二波疫情重大影響。

特定產業持續成長,疫情後所得分配可能更加不均

不過,製造業內部仍有些子行業的僱用人數持續衰退或未完全復甦,包括呈現長期衰退趨勢的紡織業、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以及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以及受到第一波疫情衝擊而尚未完全復甦的塑膠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等等。製造業整體的僱用人數復甦,主要是由長期持續成長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其他製造業等,以及自第一波疫情中復甦的金屬製品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等等子行業帶動。另外,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以及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加上營建工程業、不動產業與醫療保健等,都是台灣近年來持續成長的產業,疫情對其他行業的衝擊將使得這些行業的相對重要性更加突出。
值得強調的是,疫情對不同行業衝擊的差異可能會影響所得分配。以下,我們將工業與服務業資料中的95個細分行業,按照其2019年平均月薪高低排列,將其分為人數大致相當的高、中、低薪三類行業,分析他們自2020年1月至今的受僱者人數變化。
由圖中可看出,在前一波疫情期間,愈高薪的行業其受僱人數的下降幅度愈小,甚或保持成長,愈低薪的行業其受僱人數下降的幅度則愈大。儘管2020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之間,中、低薪行業的就業已有所回升,但隨著新一波疫情於5月爆發,中、低薪行業僱用人數再次衰退,行業間的不平等現象又再次浮現。疫情對低薪行業勞工的衝擊比高薪行業勞工更大,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可能進一步惡化。

4. 中低薪服務業遭到最重大打擊,旅行從業者減少37%

為了更仔細觀察受衝擊行業的情況,我們進一步將這95個行業最新(2021年5月)的僱用人數統計,與2020年1月的數字做對照,找出僱用人數減少最多的前6個行業,分別是餐館(減少24,206人)、旅行及相關服務業(減少11,480人)、住宿業(減少10,905人)、零售業 (減少10,455人)、紡織業 (減少6,425人)、運動﹑娛樂及休閒服務業(減少5,087人)。在這幾個行業中,紡織業在疫情前後皆持續衰退,因此其衰退很可能主要與疫情無關,而排除了紡織業之後,其餘5個行業的僱用人數自去年1月以來的比率變化情況如下:
這5個行業皆為需要人際接觸的服務業,且除了旅行及相關服務業以及零售業屬於中等月薪行業之外,其餘皆為低薪行業。
旅行及相關服務業是受僱人數減少比例最大,也是最早進入衰退的行業。此行業在2019年僱用人數有小幅增加,但全球疫情爆發之後國際旅遊行程受阻,因此其衰退的起點早於其他行業,之後隨著國內第一波疫情的爆發,僱用人數持續減少,至今年5月份為止,相對於2020年1月已減少37%。
僱用人數減少最多的餐館業,在去年5月之後達到谷底之後呈現緩慢復甦,直到第二波情爆發之後再次衰退。這5個行業之中總僱用人數最多的零售業 (超過63萬人),曾在今年初超越2020年1月的僱用人數達到完全復甦,但在第二波疫情出現後快速陷入衰退。
與這些行業相反,醫療保健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電腦程式設計諮詢及相關服務業、建築工程業等,則是僱用人數增加最多的5個行業(註)。這些皆是僱用人數長期穩定或成長的行業,疫情只是使其成長稍緩,並未改變其長期趨勢。而且其中的醫療保健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以及電腦程式設計諮詢及相關服務業,皆屬於前述分類中的高薪行業,再次提醒我們疫情衝擊 (或無衝擊) 的行業差異,以及可能的所得分配惡化問題。
====
轉載自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unemployment-and-economic-impacts-statistic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共力研究社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疫情暴起,政府推出紓困4.0方案,其中部分用於補貼企業的勞動成本,讓勞工在工時可能減少的情況下能繼續拿到一定比例的薪資。然而,與先進國家的政策相較,台灣的薪資補貼政策儘管基本理念類似,但目前方案至少存在「門檻過高」、「補貼過低」、「忽視兼職」等問題。
    近日因太魯閣號出軌事故使台鐵是否公司化的問題再度甚囂塵上,要進入公司化的論辯前,過去台鐵與他國歷史可供借鏡。
    政府推行政策須透過數據說服公眾,不過,數據的使用往往相當可議。為釐清政府說法與真實之間的落差,共力研究開啟「Game of Numbers」系列,希望能讓公眾更能自主判斷政策的潛在影響。今天想和大家談談關於萊豬進口的四個「數據迷思」。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COVID-19疫情因應不當」被視為川普落選(編按)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選結果可以解讀為美國選民「重視防疫勝過經濟」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多項研究顯示,經濟依然重要,而且在疫情帶來大量失業之後,經濟復甦變得更加重要。
    EPN對台經濟的整體影響 前一篇文章談到台灣協助美國削弱中國發展可能,就算沒有經濟利益,只要美國坐穩老大哥位置,或可更確保台灣安全。然而,在美國設廠、停接中國訂單並不見得真的符合台灣產業的利益。因此我們要認識到,美國政策對台灣的影響是利弊互見,不是台美互動更深,就什麼都是利多。
    貿易交換或合作關係? 自8月底政府宣布將開放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以來,美國負責貿易談判的貿易代表署並未如預期地與台灣展開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反倒是國務院積極地對台聯繫,9月底柯拉克即來台說明「經濟繁榮網絡」構想。
    隨著疫情暴起,政府推出紓困4.0方案,其中部分用於補貼企業的勞動成本,讓勞工在工時可能減少的情況下能繼續拿到一定比例的薪資。然而,與先進國家的政策相較,台灣的薪資補貼政策儘管基本理念類似,但目前方案至少存在「門檻過高」、「補貼過低」、「忽視兼職」等問題。
    近日因太魯閣號出軌事故使台鐵是否公司化的問題再度甚囂塵上,要進入公司化的論辯前,過去台鐵與他國歷史可供借鏡。
    政府推行政策須透過數據說服公眾,不過,數據的使用往往相當可議。為釐清政府說法與真實之間的落差,共力研究開啟「Game of Numbers」系列,希望能讓公眾更能自主判斷政策的潛在影響。今天想和大家談談關於萊豬進口的四個「數據迷思」。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COVID-19疫情因應不當」被視為川普落選(編按)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選結果可以解讀為美國選民「重視防疫勝過經濟」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多項研究顯示,經濟依然重要,而且在疫情帶來大量失業之後,經濟復甦變得更加重要。
    EPN對台經濟的整體影響 前一篇文章談到台灣協助美國削弱中國發展可能,就算沒有經濟利益,只要美國坐穩老大哥位置,或可更確保台灣安全。然而,在美國設廠、停接中國訂單並不見得真的符合台灣產業的利益。因此我們要認識到,美國政策對台灣的影響是利弊互見,不是台美互動更深,就什麼都是利多。
    貿易交換或合作關係? 自8月底政府宣布將開放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以來,美國負責貿易談判的貿易代表署並未如預期地與台灣展開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反倒是國務院積極地對台聯繫,9月底柯拉克即來台說明「經濟繁榮網絡」構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如標題,絕對適用於剛入門的新手,斷捨離的第一步:丟一件上一季都沒穿過的衣服 「沒有什麼東西不能丟!只是你還沒習慣丟東西!只是你..捨不得丟。」 如果你曾經嘗試過斷捨離,但是堅持不下去,看了本篇文章,請你優先思考:為什麼當時那一件檢視過的東西最後沒丟棄,就先想想這一個問題吧! 一年365天,四個季節-
    Thumbnail
    《時事學日文》靠封鎖抗疫成功的台灣,本土疫情升溫,確診人數突然激增,確診者最多的台北市和鄰近的新北市提升疫情警戒等級,口罩全面配戴義務化,且禁止室內五人以上的聚會,如果之後每日確診皆達100例以上(不低於100人),就可能走到封城這一步。
    Thumbnail
    這幾天內政部公布了2021年1月份台灣出生人口總數,雖然不意外的再度創下新低,但下降的幅度卻令人感到震驚,竟然不到1萬人,只剩下9601人! 首當其衝的教育產業,將會面對什麼樣的影響...?
    Thumbnail
    勤洗手戴口罩到底有多重要?竟然讓日本流感人數減少1000倍 武漢肺炎在日本肆虐,人人戴口罩、勤洗手,雖然中國病毒確診病例每天還是在增加中,但反倒是曾經襲捲日本的新型流感幾乎快被殲滅。 時事通信元新聞連結 觀察去年9月第一週的流感患者數量從 3813名 → 3名 今年足足只剩下千分之一 ! 9月第
    Thumbnail
    今(21)日下午罷韓、挺韓大遊行,同時在高雄登場,兩派人馬最近僅距離3.8公里,現場共有3200名警察嚴陣以待。許多人關心「挺韓」、「罷韓」兩方人馬到底誰比較多,Wecare高雄主辦單位粗估遊行人數已達30萬人次,原本預計13時30分出發,也延到下午14點才開始。 挺韓的遊行隊伍只有前半段人湖較擁擠
    Thumbnail
    2018/12/24,斷捨離1號「裝照片音樂小豬」 -購買故事 記憶其實有點模糊了,分不清是H男友還是Z男友時期購買,撇除記憶力下降因素,另一個記憶錯亂的原因大概就是與兩個男友交往的時期有部分重疊,當時只是覺得自己青春正盛、風流倜儻、敢愛敢恨,對於劈腿並沒有什麼罪惡感,頂多覺得麻煩而已。現在想來,那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如標題,絕對適用於剛入門的新手,斷捨離的第一步:丟一件上一季都沒穿過的衣服 「沒有什麼東西不能丟!只是你還沒習慣丟東西!只是你..捨不得丟。」 如果你曾經嘗試過斷捨離,但是堅持不下去,看了本篇文章,請你優先思考:為什麼當時那一件檢視過的東西最後沒丟棄,就先想想這一個問題吧! 一年365天,四個季節-
    Thumbnail
    《時事學日文》靠封鎖抗疫成功的台灣,本土疫情升溫,確診人數突然激增,確診者最多的台北市和鄰近的新北市提升疫情警戒等級,口罩全面配戴義務化,且禁止室內五人以上的聚會,如果之後每日確診皆達100例以上(不低於100人),就可能走到封城這一步。
    Thumbnail
    這幾天內政部公布了2021年1月份台灣出生人口總數,雖然不意外的再度創下新低,但下降的幅度卻令人感到震驚,竟然不到1萬人,只剩下9601人! 首當其衝的教育產業,將會面對什麼樣的影響...?
    Thumbnail
    勤洗手戴口罩到底有多重要?竟然讓日本流感人數減少1000倍 武漢肺炎在日本肆虐,人人戴口罩、勤洗手,雖然中國病毒確診病例每天還是在增加中,但反倒是曾經襲捲日本的新型流感幾乎快被殲滅。 時事通信元新聞連結 觀察去年9月第一週的流感患者數量從 3813名 → 3名 今年足足只剩下千分之一 ! 9月第
    Thumbnail
    今(21)日下午罷韓、挺韓大遊行,同時在高雄登場,兩派人馬最近僅距離3.8公里,現場共有3200名警察嚴陣以待。許多人關心「挺韓」、「罷韓」兩方人馬到底誰比較多,Wecare高雄主辦單位粗估遊行人數已達30萬人次,原本預計13時30分出發,也延到下午14點才開始。 挺韓的遊行隊伍只有前半段人湖較擁擠
    Thumbnail
    2018/12/24,斷捨離1號「裝照片音樂小豬」 -購買故事 記憶其實有點模糊了,分不清是H男友還是Z男友時期購買,撇除記憶力下降因素,另一個記憶錯亂的原因大概就是與兩個男友交往的時期有部分重疊,當時只是覺得自己青春正盛、風流倜儻、敢愛敢恨,對於劈腿並沒有什麼罪惡感,頂多覺得麻煩而已。現在想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