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吳映彤:天猶未光,咱用臺語搬最後一齣戲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藏品/蔡德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照片裡的青年們坐在舞台邊上,臉龐自信明媚。1949年,一群才華洋溢的熱血青年們,在動盪的時代中,艱難地堅持文藝愛好,組成師大臺語戲劇社,有諜對諜的共產黨青年、藝術家、銀鈴會成員共同合作。這是精彩的首演之後,成員留下合照的經典瞬間。
  然而,他們用舞台展現對於社會的深刻關懷,用臺語傳達捍衛在地文化的力量,表現本土特色,卻在幾次演出風光結束後,四六事件發生,成員有人被槍斃、有人受牽連入獄,其他人則紛紛逃亡,社團匆匆解散。當時的笑容都明麗,而今只剩下一張黑白照片乘載著這段蒼白的歷史。


我相信,《天未亮》能給我們帶來天亮的希望。——朱實
  1949年的某夜,一群師大的學生們在師院禮堂粉墨登場,演出的劇名叫做《天未亮》,這是師大臺語戲劇社的處女作,由社長蔡德本改編中國劇作家曹禺的名作《日出》,描述社會陰暗角落的小人物等待希望卻又不幸破滅的故事。
  這群師大的青年以蔡德本為首,是一群對於戲劇和臺灣在地文化有著深刻情感的文藝愛好者。蔡德本在家鄉嘉義朴子教書的時候,透過戲劇撫慰戰時焦慮不安的民心。後來,他帶著對於戲劇的熱愛,來到了臺北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天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師大),認識了當時就讀師大美術系的著名雕塑家楊英風,愛好文藝的銀鈴會成員朱實、林亨泰等人,帶領他們一起參與師大臺語戲劇社的演出。
  有感於當時臺灣的文藝菁英皆受日語教育影響甚深,思考和創作都用日文進行,蔡德本等人開始堅持用臺語創作戲劇,他們將中國與日本的經典劇作改編成有臺灣在地特色的劇本,啟發更多人用母語來思考社會現實的問題,也同時透過戲劇保存自己的文化。
  這群意氣風發的青年們充滿抱負與理想,把對社會的關懷、對文藝的熱情、對土地的愛,投注在戲劇裡,盼望能夠透過這齣《天未亮》,在晦暗不明的時代裡,透出一點亮光。這場演出後,他們在師院禮堂的舞台上,拍下這張合影。
照片後的註解。
(藏品/蔡德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天未亮(日光改編)在師院禮堂表演後,臺語戲劇社有關社員合照。前排右1:朱實, 2:鄭澤雄,5:鄭鴻溪;中排11:蔡德本;後排 右5:林亨泰,16:楊英風,24:林曙光。(藏品/蔡德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後來他們在舞台上獲得空前絕後的成功,加入了蔡德本於臺大就讀的同鄉青年張壁坤和鄭文峰,一群人又讓《天未亮》這齣戲到嘉義朴子榮昌戲院與嘉義中山堂巡迴演出。他們演出受到歡迎,更陸續改編了中國劇作家田漢的《南歸》、日本劇作家有島武郎的《阿T的死亡》在師院及嘉義演出。除了改編中國及日本的話劇之外,拿電影改編成話劇劇本在這個時期也十分流行,於是他們便把薩姆.伍德(Sam Wood)導演的愛情電影《金石盟》(King's Row)改編成劇本《愛流》在朴子榮昌戲院售票演出,票房極佳。
  在當時,以日語為主的新劇劇團表演是民眾日常的重要娛樂,嘉義朴子的榮昌戲院更是當地居民最主要的休閒場所,以劇院為中心常常聚集許多攤販等著讓散場的民眾覓食。師大臺語戲劇社用臺語改編的創作更貼近民眾的生活語言,選擇的劇本更是情節精彩、刻畫人性,讓他們的演出受到盛大迴響。
  然而1948年,四六事件發生,這是一場師大學生為了提高公費待遇而發起的運動,串連了臺灣大學的學生,這場運動引發國民政府進入校園大量逮捕有左傾疑慮的學生,於後許多臺灣菁英因此在馬場町槍斃。當時,與師大臺語戲劇社成員高度重疊的龍安文藝社,更因為怕遭受審查,引發生命危險,所以將剛出版的刊物《龍安文藝》全數銷毀。
  這群曾經活躍的文藝青年並沒有因此倖免於難,他們或者因政治立場遭受槍斃,如張壁坤,或者因與左傾學生過度密切而遭受審訊及牢獄之災,如林亨泰及蔡德本,都受到巨大而沉重的影響。這個時代的混亂與複雜,讓不少人成為告密者,飽受背叛朋友與被政府機關監視的雙重精神壓力。
  師大臺語戲劇社的成員們在高壓恐怖的氛圍中,無法自由創作,只好選擇沉默,安靜的在教育場域中貢獻生命。社長蔡德本在經歷痛苦的牢獄之災後,於臺南一中擔任英語教師,再也沒有創作戲劇作品,直到1991年退休後才執筆寫下當年的種種,完成《蕃薯仔哀歌》。
  師大臺語戲劇社在師院禮堂的《天未亮》,以及他們於後的幾場演出,不是最後一場臺語戲劇演出,卻是臺灣知識分子最後的努力。他們在從日本、中國學習與改良新劇後,為了傳達知識給臺灣民眾,讓母語再次回到民眾生活中,為自己土地的文化貢獻最後的掙扎,知識青年們在臺北、嘉義巡演的風光,在四六事件後終於成為絕響,成為臺語劇運史上重要的一個片段。


★作家小傳
蔡德本(1925-2015),出生於嘉義縣樸子腳(現今朴子市),小學六年級到日本接受中學教育,回臺後於朴子東國民學校(今朴子國小)擔任教職。1946年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英國語文學系就讀,成立臺語戲劇社、龍安文藝社、鄉曲文藝社,皆因四六事件解散。1953年公費赴美留學一年,返臺後遭到逮補,1955年出獄後,於1959年擔任臺南一中英文教師,並對於英語教學著作有卓越貢獻。退休後,1994年寫成《臺灣のいもっ子》,翻譯成中文版《蕃薯仔哀歌》及英文版。1996年獲巫永福文學獎及鹽分地帶臺灣新文學特別貢獻獎。2015年於家中安祥辭世。
★延伸閱讀:
  • 《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晨星出版)
  • 《蕃薯仔哀歌》(遠景出版)
★觀測員簡介
吳映彤 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畢業,現就讀清大臺文所。著有台積TSMC綠繪本《綠奇蹟/台積森林的誕生》、《綠管家/環境特攻隊》。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逵是日本時代著名的社會運動者與文學家,以〈送報伕〉進軍日本中央文壇。戰後,他曾再次燃起參與社會運動的熱誠,最後卻換來牢獄之災。在牢獄之中,他苦練華語,創作不輟,在〈新生筆記簿〉中,我們看見他在政局轉換之際,重新適應新的政治規則,在各種言論限制下,從事可能的抵抗。
「凋落和挽歌、靈魂和肉體。結合和離散⋯⋯」在全世界僅剩下一本的《風車》第三期中,寫了哪些文字?藏了什麼故事?而它又為何如此珍貴?為了避免寫出的作品因政治等因素牽扯到親人,所以許多詩集作品都被銷毀,而這一篇文章,就將由觀察員陳允元,帶大家一同來認識20世紀末遺留下來的《風車》孤本。
獨立樂團唱出當代年輕人的心聲,但你知道什麼是獨立音樂嗎?如果一時說不出來,看看1972年的左翼青年李雙澤怎麼定義搖滾樂,或許會得到一點啟發。對資源相對稀少的年輕人來說,如何定義喜歡的事物,擺脫主流的控制,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事物之一,就是搖滾樂。
你是否好奇以前有沒有人環過島?在那個交通建設、通信聯絡不比今日的年代裡,如果要環島,人們有什麼選擇?臺灣歷史上有個作家,他的環島大業是沒環成,但後來倒是用「文學」環起了整個臺灣島。「文學」是要怎樣環島?他到底怎麼做到的?又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就讓這篇文章帶你一窺日 目前的本時代臺灣文青的環島夢吧。
一本書的出版,乃至於報章雜誌、文章刊登的背後,有許多細緻的溝通、討論與掙扎,是大多數讀者看不見的。而作者與編輯之間,那種伯樂識馬的可貴,更往往成為書本之外的逸事難以為外人道。然而這靈光交會、誕生的瞬間,或許就是作品開始有了靈魂的關鍵時刻,在漫長的歷史中,仍熠熠發光……
楊逵是日本時代著名的社會運動者與文學家,以〈送報伕〉進軍日本中央文壇。戰後,他曾再次燃起參與社會運動的熱誠,最後卻換來牢獄之災。在牢獄之中,他苦練華語,創作不輟,在〈新生筆記簿〉中,我們看見他在政局轉換之際,重新適應新的政治規則,在各種言論限制下,從事可能的抵抗。
「凋落和挽歌、靈魂和肉體。結合和離散⋯⋯」在全世界僅剩下一本的《風車》第三期中,寫了哪些文字?藏了什麼故事?而它又為何如此珍貴?為了避免寫出的作品因政治等因素牽扯到親人,所以許多詩集作品都被銷毀,而這一篇文章,就將由觀察員陳允元,帶大家一同來認識20世紀末遺留下來的《風車》孤本。
獨立樂團唱出當代年輕人的心聲,但你知道什麼是獨立音樂嗎?如果一時說不出來,看看1972年的左翼青年李雙澤怎麼定義搖滾樂,或許會得到一點啟發。對資源相對稀少的年輕人來說,如何定義喜歡的事物,擺脫主流的控制,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事物之一,就是搖滾樂。
你是否好奇以前有沒有人環過島?在那個交通建設、通信聯絡不比今日的年代裡,如果要環島,人們有什麼選擇?臺灣歷史上有個作家,他的環島大業是沒環成,但後來倒是用「文學」環起了整個臺灣島。「文學」是要怎樣環島?他到底怎麼做到的?又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就讓這篇文章帶你一窺日 目前的本時代臺灣文青的環島夢吧。
一本書的出版,乃至於報章雜誌、文章刊登的背後,有許多細緻的溝通、討論與掙扎,是大多數讀者看不見的。而作者與編輯之間,那種伯樂識馬的可貴,更往往成為書本之外的逸事難以為外人道。然而這靈光交會、誕生的瞬間,或許就是作品開始有了靈魂的關鍵時刻,在漫長的歷史中,仍熠熠發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這是阿跨面專輯《心》第六首歌曲,內有歌詞台文(漢字+羅馬字)、詞彙整理。
Thumbnail
雖然都是文學相關研究所,但北藝大文跨所的型態和傳統「學院印象」的文學研究所有滿大的差異,主要原因在於文跨所不是以研究論文畢業,而是以「文學創作作品集」畢業,而且授予的學位是Master of Fine Art(MFA),也因此在選擇目標、考前準備上,最好要有明確的認知。
等袂著的向望 成做一段一段的數念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香瓜仔鬚 (Hiunn-kue-á-tshiu) = 龍鬚菜 今仔日煮飯,我leh炒菜个時陣,問阮大家(Ta-ke, 婆婆) 龍鬚菜台語欲按怎講? Ta-ke講:「香瓜仔鬚。」 閣學著一个新的字,感覺歡喜。 想起,細漢的時,逐擺食飯,桌頂攏有喝(Huah)袂出名的菜、佮魚仔。我會問阿媽:「這菜/魚
Thumbnail
前言 無論是一般性的台文寫作,或是在寫作的技藝上已經可以稱之為「台(語)文文學」的作品,都要牢記一件事:沒有台語,就沒有台文。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如果一篇文章不具有台語該有的特色,該篇文章即使可以被以「台語」讀出來,它仍然不是台文(或者,不是好的台文)。 何謂台文? 曾有個有名的「台文作家」在自己的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這是阿跨面專輯《心》第六首歌曲,內有歌詞台文(漢字+羅馬字)、詞彙整理。
Thumbnail
雖然都是文學相關研究所,但北藝大文跨所的型態和傳統「學院印象」的文學研究所有滿大的差異,主要原因在於文跨所不是以研究論文畢業,而是以「文學創作作品集」畢業,而且授予的學位是Master of Fine Art(MFA),也因此在選擇目標、考前準備上,最好要有明確的認知。
等袂著的向望 成做一段一段的數念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香瓜仔鬚 (Hiunn-kue-á-tshiu) = 龍鬚菜 今仔日煮飯,我leh炒菜个時陣,問阮大家(Ta-ke, 婆婆) 龍鬚菜台語欲按怎講? Ta-ke講:「香瓜仔鬚。」 閣學著一个新的字,感覺歡喜。 想起,細漢的時,逐擺食飯,桌頂攏有喝(Huah)袂出名的菜、佮魚仔。我會問阿媽:「這菜/魚
Thumbnail
前言 無論是一般性的台文寫作,或是在寫作的技藝上已經可以稱之為「台(語)文文學」的作品,都要牢記一件事:沒有台語,就沒有台文。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如果一篇文章不具有台語該有的特色,該篇文章即使可以被以「台語」讀出來,它仍然不是台文(或者,不是好的台文)。 何謂台文? 曾有個有名的「台文作家」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