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電影中的新劇美學與「我也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為了製作這集Podcast關於曾經風靡台灣的台語片主題〈「姊妹愛上同一人,竟導致他的死亡!?」-台語片風華與電影全才林摶秋〉,有幸能夠提前觀賞這次「純情淚‧戀愛風:台語片羅曼史」影展裡的作品,為了更清楚的體驗當時的電影風格,我選擇在開始做功課之前先看電影,除了感受到幾十年前的人們使用台語的精練,更有趣的是,整體的演出形式一直給我一種似乎在搞笑的不自然感,即使劇情明明是悲情或衝突的段落。

暫時擱置這個疑惑,我開始從林摶秋先生的生平瞭解起,隨著他的赴日求學、學習日本新劇(演劇)、進入東寶影業,到回到台灣組織劇團,歷經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再因為受韓國友人刺激而決定投入台語片的發展,原本的疑惑反而如拼圖一片一片隨著歷史進程而拼湊起來。

聽過〈「姊妹愛上同一人,竟導致他的死亡!?」-台語片風華與電影全才林摶秋〉這一集的聽友可能會發現,整集裡我經常在講林摶秋個人行為或遭遇時,延伸補充了當下的社會或政治環境,從結構主義的角度來看,人的行為或遭遇往往是在背後環境的架構下出現的,台語片的電影美學也是。

還記得林摶秋先生在日本求學時經常待在東京新宿的「紅磨坊劇場」裡嗎?

西元1853至54年,美國黑船打破了日本長期以來的鎖國政策,此後世界各國的文化湧入日本,其中也包含歐洲的戲劇,當時人們說「這才是新的戲劇」,自此,有別於「能」、「狂言」、「歌舞伎」及「文樂」等古典戲劇的「新劇」,以一種寫實主義的現代劇場形式在日本逐步發展、壯大。

日治時期,台灣受到日本的影響,越來越多台灣人學習新劇,新劇成為當代表演藝術的美學典範與邏輯,而這樣的邏輯(寫實、分幕、照明、裝置等特性)似乎也帶到了電影裡,還記得林摶秋從明治大學畢業後受推薦入職的電影公司「東寶影業」,前身就是專營劇場的公司(株式會社東京寶塚劇場)嗎?

台語片史上第一部賣座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的導演何基明,當初正是因為參觀了「東京發聲電影製片廠」(東寶影業的片廠),而決定棄醫從影;林摶秋更是在紅磨坊劇場編導創作及在東寶影業擔任副導演。可想而知,新劇的當代性對當時的電影美學有多大的影響。

然而舞台上那些為了台下觀眾而刻意放大的肢體動作與明顯的抑揚頓挫,放到了可以遠、中、近景任意切換的攝影機鏡頭前,自然就顯得過於強烈與不自然,例如舞台上看不到的眼淚,透過「飛撲沙發或枕頭」可以明確表現的哭泣,在電影裡就會變得浮誇好笑,鏡頭運用也更像是舞台演出的一幕幕切換,「cut」一詞在此如此合適。

但時至今日,這些不自然反而成為時代的刻印,告訴我們台語片曾經如何一步步嘗試、探索與發展,並且越來越得心應手,以這次影展中的影片為例,1972年由吳劍飛導演、歌仔戲天王楊麗花飾演青春少女的《回來安平港》中,就可看出與1960~65年代的運鏡手法及演員的表演方式,有著許多的變化。

即使當年受到「國語政策」的打壓與排擠,那些在台語片中努力前行的人,沒有輕易放棄,我還是相信林摶秋先生說的那句:「我就毋信台灣人佇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興袂起來!」至今,我們還在努力。

現在起到2月26日止,「純情淚‧戀愛風:台語片羅曼史」影展,聽完新單集的介紹,也許你可以找朋友、情人或家人一起去看影展電影,然後在心裡跟林摶秋導演說一聲:「我嘛是(Guá mā sī./我也是)。」

--

林摶秋 個人照。

典藏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台灣(CC BY-NC-ND 3.0 TW)。發佈於《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

--

【亞特聊聊天Podcast】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前往
亞特聊聊天podcast」,收聽更多精彩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亞特聊聊天丨台語Podcast放送】播音室
13會員
40內容數
2025/04/10
時至今日,網路辭典已經有許多可以參照的來源了,舉例來說 ,不論是《甘字典》或《臺日典》都只收錄「si̍t」這個正音,《教典》則多收了tsi̍t/ti̍t做為俗音,俗音指的是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唸錯,日常生活也就這樣過。
Thumbnail
2025/04/10
時至今日,網路辭典已經有許多可以參照的來源了,舉例來說 ,不論是《甘字典》或《臺日典》都只收錄「si̍t」這個正音,《教典》則多收了tsi̍t/ti̍t做為俗音,俗音指的是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唸錯,日常生活也就這樣過。
Thumbnail
2024/12/02
「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Tíng-káng ū miâ-siann, ē-káng siāng tshut-miâ.」很多網路文章引交通部航港局的社群平台發文,認為頂港指的是淡水港與基隆港,下港指的是安平港與高雄港,這是一百多年前台灣幾個國際型商港的稱呼。 但,真的是這樣嗎?
2024/12/02
「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Tíng-káng ū miâ-siann, ē-káng siāng tshut-miâ.」很多網路文章引交通部航港局的社群平台發文,認為頂港指的是淡水港與基隆港,下港指的是安平港與高雄港,這是一百多年前台灣幾個國際型商港的稱呼。 但,真的是這樣嗎?
2024/10/23
牛粒/gû-lia̍p,據說是日本時代隨著喫茶店文化來到台灣的小西點,一說原型是法國的手指餅乾「biscuits à la cuillère」(雖然cuillère原意是湯匙),當年台語取其最後一字發音譯為「牛粒」或「牛力/gû-li̍k」
Thumbnail
2024/10/23
牛粒/gû-lia̍p,據說是日本時代隨著喫茶店文化來到台灣的小西點,一說原型是法國的手指餅乾「biscuits à la cuillère」(雖然cuillère原意是湯匙),當年台語取其最後一字發音譯為「牛粒」或「牛力/gû-li̍k」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隨著數位修復的技術革新、被修復的作品逐漸增加,未來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珍貴的畫面得以重現在現代觀眾的面前,在那之前,由春山出版的《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也會是一本不錯的預習教材。
Thumbnail
隨著數位修復的技術革新、被修復的作品逐漸增加,未來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珍貴的畫面得以重現在現代觀眾的面前,在那之前,由春山出版的《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也會是一本不錯的預習教材。
Thumbnail
這本書上市前我就預購了,非常期待阿! 話說在前頭,我是個沒看過幾部國片的人,但並不表示我不關心這段歷史,畢竟這跟我家淵源還滿深的。 是這樣的,老爸年輕的時候,是在西門町畫電影看板的師傅,所以常聽他提到跟電影有關的事情,其實他也是很愛看電影的人,年輕時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可以看免錢的,也因此甚至還會追星勒
Thumbnail
這本書上市前我就預購了,非常期待阿! 話說在前頭,我是個沒看過幾部國片的人,但並不表示我不關心這段歷史,畢竟這跟我家淵源還滿深的。 是這樣的,老爸年輕的時候,是在西門町畫電影看板的師傅,所以常聽他提到跟電影有關的事情,其實他也是很愛看電影的人,年輕時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可以看免錢的,也因此甚至還會追星勒
Thumbnail
或許很多人都聽過《悲情城市》的大名,但從來沒有機會欣賞,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趁著這次4K修復重映,我終於有機會,而且是在電影院欣賞這部1989年上映的電影,藉由導演的雙眼,引領我回到1945年戰後的台灣,跟著故事裡的人物們一起生活和成長
Thumbnail
或許很多人都聽過《悲情城市》的大名,但從來沒有機會欣賞,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趁著這次4K修復重映,我終於有機會,而且是在電影院欣賞這部1989年上映的電影,藉由導演的雙眼,引領我回到1945年戰後的台灣,跟著故事裡的人物們一起生活和成長
Thumbnail
即使當年受到「國語政策」的打壓與排擠,那些在台語片中努力前行的人,沒有輕易放棄,我還是相信林摶秋先生說的那句:「我就毋信台灣人佇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興袂起來!」至今,我們還在努力。
Thumbnail
即使當年受到「國語政策」的打壓與排擠,那些在台語片中努力前行的人,沒有輕易放棄,我還是相信林摶秋先生說的那句:「我就毋信台灣人佇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興袂起來!」至今,我們還在努力。
Thumbnail
我覺得有時候蠻幸運的,書與書之間當然可能因為自己的興趣明確而有所關聯;但現在手上有好幾個系列在跑,能借到彼此都能互通有無的,感覺都很「對」! 承接前幾本的「影像」討論,今天要來談的這本: 簡嘉誠《#消逝的後街光影》 跟老電影有關。 看的時候一直想到「#阿嬤的夢中情人」,那個輝煌的台灣台語電影年代
Thumbnail
我覺得有時候蠻幸運的,書與書之間當然可能因為自己的興趣明確而有所關聯;但現在手上有好幾個系列在跑,能借到彼此都能互通有無的,感覺都很「對」! 承接前幾本的「影像」討論,今天要來談的這本: 簡嘉誠《#消逝的後街光影》 跟老電影有關。 看的時候一直想到「#阿嬤的夢中情人」,那個輝煌的台灣台語電影年代
Thumbnail
文|林奎章 眾多文獻顯現大眾對於台語片的多樣看法,其中三本著作是我執筆時主要的對話對象。第一本是霍華.蘇伯教授的《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The Power of Film),在我萌生寫作想法之前的好幾年,由我的同學、好友兼本書編輯李晏甄介紹給我。蘇伯教授將多年對電影藝術
Thumbnail
文|林奎章 眾多文獻顯現大眾對於台語片的多樣看法,其中三本著作是我執筆時主要的對話對象。第一本是霍華.蘇伯教授的《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The Power of Film),在我萌生寫作想法之前的好幾年,由我的同學、好友兼本書編輯李晏甄介紹給我。蘇伯教授將多年對電影藝術
Thumbnail
文|林奎章 2020年,國家電影中心、公共電視及金馬執委會三方合作,率四位年輕導演製作了《4×相識》—四部靈感取材自早期台語片的新創短片。金馬影展的映後座談上,主持人聞天祥老師訪問這些年輕創作人,更早之前是否曾看過台語片?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上課看過片段、為了這個拍片案才開始有所接觸;聞老師當然借題發揮
Thumbnail
文|林奎章 2020年,國家電影中心、公共電視及金馬執委會三方合作,率四位年輕導演製作了《4×相識》—四部靈感取材自早期台語片的新創短片。金馬影展的映後座談上,主持人聞天祥老師訪問這些年輕創作人,更早之前是否曾看過台語片?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上課看過片段、為了這個拍片案才開始有所接觸;聞老師當然借題發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