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道,位於九龍仔,其名字與同區不少街道一樣採用英國的地方命名,富殖民地時代色彩。這區大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開發,當年政府將該處劃為低密度住宅區,中心點是現在的九龍仔業主會,該處昔日為九龍仔村。牛津道本為小山丘,移平後將蘭開夏道以南的牛津道作為學校用地,我的中學階段就在這裡度過。
牛津道的校舍皆於1960年代初落成,分別是位於1B的英華書院(2003年遷至深水埗,現址是基華小學)、1C的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前稱東華三院第一中學)、1D的培聖中學(1992年遷至天水圍,曾是明愛徐誠斌書院校址,現空置)、2A的模範英文中學(1991年結束營辦,現址是啟思小學)、2B是賽馬會官立中學(前稱賽馬會官立工業中學)和2C的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當然不得不提的是牛津道頭的紅磚女校瑪利諾修院學校,校園廣大,校舍富歐陸古典風格,當中建於三十年代的主樓和修院,是香港的法定古蹟。
我念中學的八十至九十年代,本地學制的學校不但會依成績分等級(Brand 1-5),還會依辦學性質分類,牛津道就雲集了不同類型的學校,有官立、津貼和私立(當時香港還有少數非弁利和職業先修學校),辦學團體也各自有不同的宗教背景或性質,令這條「學校村」儼如一個香港中學的大觀園。
由於牛津道學校雲集,學生眾多,曾幾何時曾吸引不少熟食和小食車仔檔在該處擺賣,位置是現時黃笏南中學與基華小學之間的小徑,那時候大家都稱該處為食街,「掃街」是午飯時和放學後的指定動作。但約在我中二中三的時候,因一檔新來賣牛肉飯的攤販弄了宗食物中毒案而殃及池魚,所有小販被全面封殺,食街就此成為絕嚮。
不能不提的是牛津道遊樂場(簡稱「牛津場」),每當午飯時段與放學之後,這裡便成了一眾男生的英雄地。可以想像,六間學校的男生同時在球場各自比拼,球來球往,更不時會發生磨擦,當年最惡的一定是模範仔與培聖仔,每在球場遇上他們都不禁退避三舍。球場另一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廣告,那是1989年政府「撲滅罪行委員會」的舉報黑社會廣告,當中那句「𡃁仔,你邊度㗎?嚟呢個球場玩,未死過呀?」當年是一個超火熱的sound bites。
當然不只廣告,牛津場周邊也是電影取景勝地。從粵語片年代至現在的電影,不難在大銀幕發現牛津道的影踪。遠至粵語片年代的《姑娘十八一朵花》、八十年代的吳宇森作品《摩登天師》和「哥哥」張國榮主演的《失業生》,還有銀河映像的經典賀歲片《嚦咕嚦咕新年財》,都曾在這學校村取景。
牛津場西南端的火石道也很有味道。火石道的英文名字雖然是 Flint Road,但其名字實源自威爾斯的一個郡Flintshire,與同區街道多用英國地名命名一樣。火石道旁邊是風格古典的瑪利諾校舍,還有富舊時代氣息的大理石牆,情懷滿溢,是近年不少港人的打卡勝地。由於這裡有份時光倒流的感覺,電影《中英街1號》也選了這裡作為片中的舊時代場景之一,那設定於火紅的1967時空,左派學生在這裏派發宣傳單張。
牛津道學校村除了是電影取景熱點外,這裡也曾孕育過不少影藝名人,那些年他(她)們都曾在此處度過青蔥歲月。這些名人包括許冠傑(英華)、黃修平(英華)、梁樂民(英華)、伍樂城(黃笏南)、白只(賽馬會)、葉劍峰(銀禧)、葉童(模範)、劉青雲(模範)、張兆輝(模範)、傅聲(模範)、何家勁(模範)、徐克(模範)、夏夢(瑪利諾)、關南施(瑪利諾)、劉美君(瑪利諾)、林珊珊(瑪利諾)、梁詠琪(瑪利諾)、李嘉欣(瑪利諾)等。此外,才子黃霑和已故著名編劇黃炳耀也曾在培聖中學當教師。
牛津道除了蘭開夏道以南的學校村是電影的拍攝熱點外,蘭開夏道以北其實也不遑多讓。該處環境寧靜,周邊格局懷舊雅緻,沒有金雕玉砌的浮誇,那沉實中見品味的氛圍,是昔日香港的優雅,也是港產電影的絕佳場景。近期的《L風暴》曾在這裡上演一場同袍飛車追逐戲,廉政公署內部紀律調查組總調查主任程德明(鄭嘉穎 飾)在這裡追捕懷疑收受賄款的首席調查主任陸志廉(古天樂 飾)。
對我最深刻的是那間經常出現在大銀幕上,位於牛津道5號的超市,昔日學生時代每當手頭緊,這間超市定必成為我用午餐的地點,忌廉賓加維他奶,平靚正。從1969年的《聰明太太笨丈夫》到80年代的《邊緣人》和《退休探長》,見證著這超市從「大利連」變成「惠康」,近年更成了好像較高級的「Market Place」,但內裡格局其實變化不大。
相對其他電影朝聖地點,牛津道對我有更大的意義,因為我曾在這裡度過了少年與成人之間,從懵懂至懂事,有過最令人懷念的時光,認識了最要好的朋友。每當有煩惱,我喜歡回到這裡走走,就像《新紮師兄》中劉青雲飾演的「Fit佬」最後都要回警校看看一樣,某些回憶彷佛可以給人安慰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