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至極的迷人風景、近文學的西亞靈魂,構成這一部「如果妳在晚上12點以後看,絕對睡著」的哲思現實刻寫片。
我跟家母一起看這片,看完後她說:「他們把預算花到哪裡去了?場景就那幾個。」這當然是茶餘飯後的笑談,但這種把整個架構濃縮成一個小地區的手法,的確製造了自我核心極端渺小的親切感以及呈現主角這位老年人的真實人生寫照。
異國文化的吸引力雖是表面上那對我們來說很遙遠的未知美麗,但放到電影裡頭,要說的就是全世界都聽得懂的叨叨絮語,那在知識份子的自覺、貧富差異、人對於真理的追尋、人生回顧、愛情的現實與盲目、生存掙扎等議題中,讓這部三個多小時的溫溫述語之「無聊」打敗了華麗刺激的帝國美式商業片而搶到第67屆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no shit,國際影展就愛這種片。
重點是它的冷靜文學氣息,讓影像的藝術價值透過當時的冷度(拍攝時是冬天)直入人類腦中的文學作品印象。
主角是個勤於投稿的老年人,娶了個年輕貌美的女人,同時還得面對尖酸刻薄的姐姐,這種家庭羈絆在他來說,並不是個難以忍受的重大缺憾,但對他姊和老婆來說,卻是個禁錮自由靈魂的枷鎖。
事實上,這種羈絆對於一個富足的老人來說,堪可稱為一種甜蜜的負擔,但對方並不覺得,這是造成他們親情對立與愛情衝突的肇因,對一個年華正盛的女人來說,成熟穩重不啻是另類的吸引力和一種,禁錮自己飛躍靈魂的重度枷鎖。
可嘆的是,當我們到達了那年紀與成就後,年輕女孩的任性就變成一種笑話,但其實,那年輕女孩的任性也是在達成某種人類的大愛,這在本片造成一種身處巨大世界下的渺小感。
主角曾經是個演員,有個著名的作家曾說,演員不為天堂所接受,因為他們沒辦法只忠於一個靈魂,這當然是題外話;在主角打拼了大半輩子後,他所要求的就只是安穩的生活和在報紙上發發文章,這跟他年輕的妻子的追求大相逕庭,其實這樣看起來,他所說他們小時候都是苦過來的跟年輕的妻子的現況,正揭露了廣大世界裡的通則,也顯示了世代的差異。
主角在片中被提及的缺點,正是一個有錢人不願淌入任何「低下階層」的渾水的寫照,這存在於整個世界;而他老婆將錢拿去救濟窮人的行為,也被那人視作是一種汙辱和藐視,這是貧富差異的現實面和心理面深度描寫。
本片乍看是一種出世的思想探索,但其實是相當入世的生存掙扎體現,主角與家人的餐桌書房真理辯證、整片呈現的貧富差距都是相當引人思考的主因,若不要抱著「我一定要看爆炸跟死人」的商業片期待去看這片,誠然是一場影像與哲語完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