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墳墓》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套書最早吸引到我是因為他書名非常的吸引人,而在看了介紹—約略是一位記得在蘇聯崩潰前四年,1988-1992,在俄羅斯地區所進行的報導—之後,更是具有興趣。因為在歷史的閱讀上,就我本身而言,在歐洲史的了解上是比較著重的,但是在國際政治上我想俄羅斯是不能被忽視的一個國家,所以多少還是要讓自己有些淺薄的認識。


在1917年的兩次革命中,先後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及由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政黨奪權,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統治且由馬克思主義主導的共產國家。而在這個起點到1992蘇聯的崩潰之間,其實就可以在這段歷史中發現固然馬克思所提出的共產國家理想烏托邦對信仰者而言是美妙的。然而,在這個理論中所提到階級鬥爭所倡導推翻資產階級至共產社會的期間的過渡期,確實無限延長的。這導致了物資稀缺,人民均貧的悲慘社會。礦工只能活到55歲,肺部嚴重受損;商店的食物腐敗;醫院衛生差勁,都是作者所記述的見聞。


而讓我非常驚訝的是,在書的最後有記載了資料來源、訪問對象以及參考書目,是非常豐富的,讓我非常佩服作者如何的讓記者這個榮耀。不僅是採訪了許多蘇聯時期政治人物要角,也有官員,更且,連鄉間的人民也是他資料收蒐集的對象,從大到小。書上記述了戈巴契夫在邁向改革的路上,媒體漸漸地自由(可見媒體對於自由的社會有多重要),而也並陳了反動勢力對此之言詞。而綜觀全書,幾乎難見作者是以來自民主開放自由社會的觀點在進行評判,而不如是以一位記者的身份(也正是以記者的身份),對於蘇聯崩潰前夕的所見所聞的中立報導。而這也就讓書名變得很恰當,畢竟蘇聯的建立,列寧幾乎是個半神的角色,而蘇聯的崩潰,也就是列寧的墳墓。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6會員
394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