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双》观后感

2018/11/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为什么《无双》的导演不直接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来拍,何必为难观众,九湾十八曲的烧脑呢?其实说白了,写实的手法拍不出李问想做不敢做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动用意识流的手法,或者拉康镜像的理论,才能交待清楚主人翁分裂的来龙去脉。
这是一部象征意味很浓烈的电影,也证明世界进步,不能只拍一种电影,来观察人性。后现代主义的电影肯定也会陆续登场。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看大家围着《无双》谈论不休,其实是好现象,人性很复杂,单一的拍法只是希望把人心变得单一,不希望你动脑筋,就可以乖乖让你消费的道理。可是人性要释放的东西又岂是单一的模式可以满足的呢?
不难发现,通俗文化的生产活动和接受过程,所体现的传播体制、就是控制大众的品味,因为通俗艺术作为强调感官刺激的肯定性文化,为追求商业化的成功,必然达到普遍意识形态产生吊诡式的共谋关系,为达到最广泛的受众,势必压制、放弃个性创造自由,放逐超越性的批判反思,采用单一普遍性的平均化、同质化营销战略。如设计师在艺术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民意测验、计算机数据处理获得美的标准,然后再按照美的标准进行设计,最终生产出完全符合美的标准的产品”
商品交换逻辑的大行其道从而将人“物化”,而所有关于同一性的美学努力,恰恰证明现代秩序化、标准化的合理性。因此“自由意志”所陈述的抽象普遍人性论成为众矢之的,而意识美学的主体性思想基础已是千疮百孔。恰恰《无双》的编剧或拍摄手法不走单一性美学理念的路线,然而反其道而行的《无双》逆向折光,这证明观众需要多次元的欣赏角度,单一的拍摄或演出会让人性疲累,无法逆转内心压抑的欲望。
如果将视线由通俗文化慢慢移动到学术,转向艺术,你就不会觉得那离开你很远,电影是第八艺术,编剧就需要文学素养才能把故事说明白,但导演很勇敢,他证明自己不用通俗的角度来拍摄,一样虏获大票观众,因为第一次看不懂,要看第二次,看懂电影,看懂主人翁内心的走向,看懂人性的变化。
    秋吟
    秋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