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錯字不管)
作為一個業餘愛好電影的人,我通常有時間也心力時,會以3個部分評價電影的好壞,分別是:解讀線索、文本比較和個人喜好。
所謂「解讀線索」的意思是,我會根據文本裡面的佈置的線索,解讀那一部電影的邏輯。我認為好的電影,邏輯會非常嚴密(這裡強調的是電影裡面的宇宙觀),像是骨牌一樣,彼此相互牽引,直至電影落幕。
例如:電影《臥虎藏龍》的男主角李慕白和女主角俞秀蓮之間的關係。他們在前段的鋪陳理應是佳偶,卻於配角玉嬌龍出現後,男女主角的情感開始產生變化,最尾由李慕白中毒而亡,給予懸念。
《臥虎藏龍》中的角色對話、肢體互動和場景物件,都可以支撐這個三角情愛推測。甚至可以說,這些線索可以透過一格一格畫面去檢視,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幾乎沒有討論的空間。
倘若,電影安排中沒有文本線索支撐,劇情急轉或者出乎意料,一可能是極度藝術太多符號無法辨識(這可能關乎文化,例如毛筆在日本有性器官的含義,不理解致判斷錯誤);二是結構失序,邏輯錯誤,沒有說好故事。基本上,大多數都電影是後者。因此在這一個層面上,評價上可以達到一定共識。
其次,是文本比較,為什麼同樣都是武俠電影,《臥虎藏龍》的藝術價值就是比較高。第一個層次後,就會進入到文本比較,也就是電影跟電影間的較勁,這層面上脫離線索推敲,著重於電影的敘事結構、觀看的方式和文本符號。
若相當高明的電影,除了氛圍烘托得宜以外,還會自帶風格,甚至在文本的價值觀上,會給不同的觀影者帶來各自不同角度的解讀,回味無窮,一看再看。好電影無論是時間序、人物的裝扮,還是對白及場景都有鋪排、隱喻,例如《臥虎藏龍》大可以投射儒家文化;小則能映照普世情愛等,還可以藉由江湖等各種角度切入那一個武俠的世界,其背後是華人深層的文化邏輯。同樣華人文化者可以反思,不同文化歐美等人可一窺華人內裡。這些全部都有文本線索支撐,環環相扣步步進逼。
簡言之,我認為《臥虎藏龍》成就之處在於特殊武俠世界、儒家文化中,找到情愛的普遍性,這可以投射到所有的人類。我認為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最後一個是個人喜好,我認為討論以上層次後,個人喜愛是最主觀的。這個部分沒有什麼爭執的空間,一部爛電影在對的時間(或許還牽涉到風格、電影主題等等),對於自身而言也有意義。意即我喜歡的電影,但不見得是好電影,而好電影也不會是人人都愛。在這個層面上不強調邏輯,是一種抒發。
偉大的電影通常是「情理之中,預料之外」,並且出發自生活。因為任何文本的符號,皆來自於人類,人類生於結構之中,並受到結構的約束,生活及文本,文本是生活,意即凡存在必合理,創作的人要觀察才能透徹。身處於生活中的創作者利用各種符號、鏡頭、對白,打造出一個和其他觀影者約定好的符號世界,表達某一種感受,甚至是向觀影者、全世界追問一個「問題」,就是一種藝術。
--------
另外,再分享一下,一個好的作品(不限電影)在第二個層次上都帶著多元性,得拉開無限的思想空間,像是《紅樓夢》,這本巨作展現了華人裡面的儒家、佛家和道家三者思想。它們全有文本線索支撐,書裡面的價值觀彼此呼應卻又相互拉扯、衝突。
更令人讚嘆的是,它開闢了兩個世界宇宙觀,一個是華人神話寓言,第二則透過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和人性的複雜多樣性,是一個象徵的多義世界。
更重要的《紅樓夢》還做到了雅俗共賞的標準,以大道至簡的方式描述了家道中落、情愛拉扯等情節。
例如書裡強調的「情」具有多義性,不是西方的Love,是一個曖昧又具博愛的感受;還有「緣分」,它同時強調的必然性、偶然性,各自利用情節描繪而不單單只是說理。這些極其難以表達的感受,正是具有無窮的藝術性質和人類窮極一切追求的哲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