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魚線的盡頭》觀後:我們會不會迎來寂靜的海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灣是個海島,魚對我們來說是非常便宜的家常菜,學生時代到學校附近的自助餐店,我們也很習慣一條10塊錢的魚。

因此當幾年前孩子看完2009年發行的紀錄片《魚線的盡頭》,不免狐疑地問:「真的嗎?魚快被我們人類抓完了?海那麼大,魚每次產卵都是幾十萬顆幾百萬個卵,怎麼會滅絕呢?」

的確,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這部紀錄片英文原名是The End of the Line,意思是最後關頭或窮途未路,是由國外的公益團體贊助拍攝。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教授取得中文版權後,除了放在網路上供人免費下載之外,DVD版也免費讓民眾索取,除了原來的83分鐘版本之外,為了方便學校教學與播放,另外有60分鐘的濃縮版。

影片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現代高科技的捕魚技術是造成海洋浩劫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全球化競爭的關係,消費者只要求價格低廉的海鮮,而漁民也只好為了短期的利益去抓那些還沒有到產卵階段的魚(因為競爭,我不抓,別人也會抓)。

在1999年底,即將邁入21世紀時,媒體採訪有管理學之父、趨勢大師中的大師之尊稱的彼得・杜拉克,詢問21世紀那一個產業會最興盛?結果大師的回答跌破大家的眼鏡:「養殖漁業」。因為彼得杜拉克已從各種實際數據推論:「21世紀海洋的魚即將被人類捕光,因此人如果還要吃魚的話,只有靠養殖的!」

事隔十多年,國際最賦聲名的《科學》雜誌,刊登了由歐美跨國學者聯合的研究報告警告:「如果過渡撈以及海洋遭受污染的趨勢不變,到2048年,人類將再也享受不到海鮮!」

台灣素為漁業大國,其實我們真的很會捕魚。近年已被禁用的流刺網是用單絲尾龍編織而成,長五十公尺,深十公尺的網片,往往連結數百至一千片,總長度三十公里到四十公里長的魚網,飄浮在海面上,攔截捕捉所有游過的魚群。

這種有「死亡之牆」之稱的網具被禁用之後,我們也發明了嚴重傷害珊瑚礁的漁具,一種大小通吃的三層圍網,等到三層圍網被禁用後,聰明的台灣人又用二層或四層底刺網漁具來規避查緝。

raw-image

台灣人真的很喜歡吃海鮮,幾乎已經到了無所不吃的境界,從最大的最貴的吃起,鯨鯊、象鯊、蝠魟,鮪、旗魚、翻車魚;一直到稀有的魚種、魚卵甚至連仔稚魚、魩仔魚也不放過。以前曾看到旅遊雜誌的廣告宣傳:「珊瑚礁魚類美麗又可口」,差一點沒有昏倒,珊瑚礁有海底的熱帶雨林之稱,珊瑚礁魚類魚「種」雖多,但是「數量」卻很少,生態體系又十分複雜脆弱,「不吃活海鮮,以免吞噬海中熱帶雨林」是國際保育組織多年來大力宣傳的保育行動,我們的媒體怎麼這麼沒常識啊?

看完《魚線的盡頭》的當時,雙胞胎女兒還在讀國中,老大A寶想起她喜歡吃的清蒸魚,有點擔心的問:「那麼我們該吃那些魚?」B寶也接著問:「有沒有辦法讓魚可以不要滅絕?」

我有點無奈的說:「其實方法很簡單也很有效,只要劃設一些海洋保護區,讓魚類有機會休養生息,沒有干擾的繁衍後代,同時限制各個國家捕魚的總量,還有買魚的民眾能夠改變消費的習慣,不吃不適合的魚種,那危機就可以解決,只可惜說來容易,要全世界的國家都願意遵守其實是不容易的。」

A寶繼續追問:「什麼是不適合吃的魚種?」

我回答說:「簡單講最好是選擇食物鏈底層的生物為主,如水母(海蜇皮),蚵仔,淡菜,魷魚,虱目魚、沙丁魚、鯷魚、鯡魚、鯖魚等,也就是吃比較小隻,成熟產卵後也像是人的手掌左右般大的魚或其他海鮮,比較少累積重金屬的污染,對自然資源的耗損也比較小。有人會認為,吃人工養殖的是不是對海洋魚類比較沒有傷害,其實這也不一定,有許多養殖魚類只能餵食海中抓來的小魚,比如養殖鮭魚或鮪魚,生產一公斤的黑鮪需要二十公斤由鯷魚、鯡魚組成的魚飼料,非常不划算。」

海洋學家奧爾曾說:「假如我只能說一件威脅海洋最健康最可怕最危險的事,而又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那就是人類的無知。」

的確,當我們瞭解什麼魚可以吃,什麼魚不可以吃時,我們才能夠確保我們以後還吃得到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7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Thumbnail
2025/04/27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留給魚類生存的空間,同時願意瞭解什麼魚可以吃,什麼魚不可以吃時,我們才能夠確保我們的孩子還吃得到魚。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留給魚類生存的空間,同時願意瞭解什麼魚可以吃,什麼魚不可以吃時,我們才能夠確保我們的孩子還吃得到魚。
Thumbnail
黑鮪魚於每年4月至6月隨著黑潮洄游於臺灣東部外海產卵,一般捕抓的體長在2公尺以上。而「黑鮪魚季」舉辦時間也就是黑鮪魚洄游至臺灣海域產卵的時間。究竟這樣吃在「產季」的行為是否符合永續食魚的概念?
Thumbnail
黑鮪魚於每年4月至6月隨著黑潮洄游於臺灣東部外海產卵,一般捕抓的體長在2公尺以上。而「黑鮪魚季」舉辦時間也就是黑鮪魚洄游至臺灣海域產卵的時間。究竟這樣吃在「產季」的行為是否符合永續食魚的概念?
Thumbnail
一九九九年底,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時,媒體採訪有管理學之父、趨勢大師中的大師之尊稱的彼得杜拉克,詢問二十一世紀那一個產業會最興盛?結果大師的回答跌破大家的眼鏡:「養殖漁業」,因為彼得杜拉克已從各種實際數據中推論:「二十一世紀海洋的魚即將被人類捕光,因此人如果還要吃魚的話,只有靠養殖的!」
Thumbnail
一九九九年底,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時,媒體採訪有管理學之父、趨勢大師中的大師之尊稱的彼得杜拉克,詢問二十一世紀那一個產業會最興盛?結果大師的回答跌破大家的眼鏡:「養殖漁業」,因為彼得杜拉克已從各種實際數據中推論:「二十一世紀海洋的魚即將被人類捕光,因此人如果還要吃魚的話,只有靠養殖的!」
Thumbnail
何謂叫永續純粹是指能持續不斷地進行某個活動,無論該活動帶來多少損耗,有個漁業組織倡導綠色捕魚保持漁業的永續發展,在我看來只是包裝遠洋漁業可以“永續捕魚”的偽善手法,這也是我開始質疑“永續”是否真是保育海洋。
Thumbnail
何謂叫永續純粹是指能持續不斷地進行某個活動,無論該活動帶來多少損耗,有個漁業組織倡導綠色捕魚保持漁業的永續發展,在我看來只是包裝遠洋漁業可以“永續捕魚”的偽善手法,這也是我開始質疑“永續”是否真是保育海洋。
Thumbnail
  由於工作的因素,近期看了大量的紀錄片。而這部《海洋陰謀》是朋友推薦才將它從無數影片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優先觀賞的。沒想到,一看便沈了進去,眉頭越來越皺。 【閱覽注意】此片有真實血腥畫面,若可能感到不適者,影片部分請勿點開。 「首先,先來看看預告片吧。」   我看過的紀錄片其實不算多,在我腦海裡
Thumbnail
  由於工作的因素,近期看了大量的紀錄片。而這部《海洋陰謀》是朋友推薦才將它從無數影片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優先觀賞的。沒想到,一看便沈了進去,眉頭越來越皺。 【閱覽注意】此片有真實血腥畫面,若可能感到不適者,影片部分請勿點開。 「首先,先來看看預告片吧。」   我看過的紀錄片其實不算多,在我腦海裡
Thumbnail
觀音山 搶救懷孕的海鱺媽媽中的活動訊息寫到,現今海洋生態問題日益嚴重,根據世界上最大的環保組織資料顯示,若海洋生態的破壞和濫獲情況持續下去,2048年海洋將無魚。尤其孕育海洋生命的海床,近年也逐漸被海洋廢棄物與垃圾摧毀,海洋的魚類肚裡都是垃圾,海洋物種也即將消失。 臺灣人愛吃魚,根據統計每年平
Thumbnail
觀音山 搶救懷孕的海鱺媽媽中的活動訊息寫到,現今海洋生態問題日益嚴重,根據世界上最大的環保組織資料顯示,若海洋生態的破壞和濫獲情況持續下去,2048年海洋將無魚。尤其孕育海洋生命的海床,近年也逐漸被海洋廢棄物與垃圾摧毀,海洋的魚類肚裡都是垃圾,海洋物種也即將消失。 臺灣人愛吃魚,根據統計每年平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河流捕鮭季節在鮭魚產卵完要返回海洋時才展開,既不會妨礙鮭魚的繁殖,還能獲得即時的鮭魚族群相關資訊。具體的捕魚方法是在河流中設置水中的圍籬陷阱,素材主要是石頭。這樣的石頭魚陷阱也會捕到各種各樣的魚,由前來收取漁獲的漁人負責揀選。漁人只會挑出要煙燻保存的鮭魚,其他魚類就可以回到河流裡。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河流捕鮭季節在鮭魚產卵完要返回海洋時才展開,既不會妨礙鮭魚的繁殖,還能獲得即時的鮭魚族群相關資訊。具體的捕魚方法是在河流中設置水中的圍籬陷阱,素材主要是石頭。這樣的石頭魚陷阱也會捕到各種各樣的魚,由前來收取漁獲的漁人負責揀選。漁人只會挑出要煙燻保存的鮭魚,其他魚類就可以回到河流裡。
Thumbnail
一:渔夫的故事 在长江的沿江流域,一直都有很多渔民赖水而生。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长江千百年来也养活了数不尽的中国人。但是近年来,屡屡有人状告这些渔民造成了生态问题,不过一直无人问津,直到有外来的记者关注到了这事,对渔民们做了一次暗访,才发现沿江已不是早年那个富于鱼类资源的江河了。黄河流域鱼类
Thumbnail
一:渔夫的故事 在长江的沿江流域,一直都有很多渔民赖水而生。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长江千百年来也养活了数不尽的中国人。但是近年来,屡屡有人状告这些渔民造成了生态问题,不过一直无人问津,直到有外来的记者关注到了这事,对渔民们做了一次暗访,才发现沿江已不是早年那个富于鱼类资源的江河了。黄河流域鱼类
Thumbnail
《血淚漁場》是一本由網路獨立媒體「報導者」持續多年追蹤關於台灣漁業現狀與外籍勞工被剝削集結而成的專欄文字。從探訪印尼外籍勞工為何離家至台灣上船參與漁業工作,到台灣遠洋船長、與仲介商的自白,其中多半是過去台灣新聞報導,這背後究竟是私人因素或是整體台灣漁業環境的詬病?
Thumbnail
《血淚漁場》是一本由網路獨立媒體「報導者」持續多年追蹤關於台灣漁業現狀與外籍勞工被剝削集結而成的專欄文字。從探訪印尼外籍勞工為何離家至台灣上船參與漁業工作,到台灣遠洋船長、與仲介商的自白,其中多半是過去台灣新聞報導,這背後究竟是私人因素或是整體台灣漁業環境的詬病?
Thumbnail
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Thumbnail
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