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專題雖是以秘銀起頭,不過發展至今,Line更值得借鏡。
Line滲透台灣市場近90%,單純的聊天APP服務至今,衍生出「貼圖」、「Line Game」、「Line TV」、「Line Shopping」、「Line Pay」...等服務,從線上娛樂服務到線下逛街刷卡,已轉變成OMO的服務型態(Online-Merge-Offline),走在台灣街頭隨意窺探,民眾手機內都裝著Line,不到十分鐘就會切換到聊天視窗,在龐大的用戶基數下,以紅利為概念的「Line Point」,已具備用「區塊鏈」及「電子貨幣」來建構一套「價值投資」機制。
Line今年宣布「旗下交易所 - BITBOX」正式上線,並表示不會進行ICO。穩定的服務、個資的安全性,是用戶對於各項產品的基本要求,此舉已排除民眾對於ICO的投資弊端,亦藉由交易所來定位,Line的未來發展「Line Token」、「Line Cash」、「Line Money」,即「挖礦」、「錢包」、「兌現」。
ICO-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2017年吸金規模超過40億美金,86%跌破發行價。
一直存於世上的貨幣,皆代表著一個生態系。稱不上生態系的,說破僅是一套使用循環,不過至今仍很多冒科技之名,設立無良的投資陷阱。個人認為不會消逝的幣種,「比特幣」自許為「去國家化」的虛擬貨幣,從2009年發行至今,最大使用體系為想要避免政府監督的組織,或者金融體制已經失控的國家。「乙太幣」目的是成為一隻「去中心化程式」的虛擬貨幣,價值來自於開源式,具智慧型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發行平台。
「Line」目標是打造一個友善的數位獎勵平台,用戶消費回饋的「Line Point」,必須得到在地的主管機關同意,才能在交易所使用,不過究其價值還是必須回到,可以換得的服務為何有關。舉例來說,用戶用30元新台幣購買一組貼圖,同樣一組貼圖也可以用Line Point換得,在這個情況下用戶可以很輕鬆推敲,1個Line Point的價值為30元新台幣;但如果有一組貼圖只能用Line Point取得,無法以現金購入,人們又該怎麼去定義它的價值呢?
一個以商業服務為中心的虛擬貨幣,一旦生活圈無法滲透到民眾生活,或服務無法引起消費者追捧,便失去其價值,反之生態系越完整,連結性越強,價值則越高。區塊鏈技術運用於商業服務上,旨在用來強化虛擬貨幣的交易安全性,換取民眾對於虛擬服務的信任。
最後,回到上一篇議題:[秘銀]社群挖礦行不行?(3)以及steemit的議題上,端看廠商提供的服務是否能夠滲透入民眾的生活中?!
只不過台灣過去是被武力殖民 目前卻也逐漸散發出被科技殖民的意味...
台灣政府是否有所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