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是象牙塔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江湖有此一說:「就算躲在短暫的自學象牙塔裡,孩子們早晚還是要出來面對現實的生活。」。

這讓我不得不想起記者柴靜在《穹頂之下》所說的,爸媽以為讓孩子放在劣質的環境,可以訓練他們的耐受力,卻沒有想過,一個從未呼吸過新鮮空氣的孩子,只有永遠喪失健康的身心,而不能判別什麼是「正常」的環境品質,以及安心可信賴的人際互動。

我們認為,在人際互動的圈子,小自家庭、中為學校、大至社會,其複雜性是相同的道理,未可因為小孩在家、在學,而忽略孩子們在管理下互動的身心發展。

與其將孩子直接丢進真實世界的汪洋求生,我們比較傾向讓他們多一點觀察人們的機會,帶著距離的客觀,譬如說,看新聞時的批判,就是一種練習。

就像去參與團體、學校的課程,你要孩子學會游泳,必定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慢慢體會;同理,我們也不應一開始就將孩子丟進人際互動的池塘(尤其已經明知有問題),任由負面的價值觀和情緒(恨),淹沒孩子對人際的愛與信任。

我想,「學會忍耐或犧牲奉獻的員工」與「難相處的老闆、同事」是相對的概念,如果我們始終努力於製造前者,後者就會源源不絕的相應而生。忍耐或犧牲決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

對人群真正的愛不是忍耐,而是來自於同理心。沒有人必須接受無理的對待,忍耐只是縱溺加害者,並製造更多的受害者,這也就是近幾年來,社會平權、土地正義爭議的根源。

我們現在的社會狀態,似乎又更陷入人我的迷思⋯也許是貧富的對立更大了,彼此的遙望,讓實際接觸更加陌生。

為什麼我們極需送孩子去體驗營、需要閱讀彼此的故事? 大多的家長們每天為了站定立場,不知不覺就會落入ㄧ個同溫層,我們建構起安全的生活圈,生活圈也圈住了我們的生活,更何況是孩子。

我也時常在想,如果生活就是這樣,自學真的幫得了多少家庭、多少孩子?在許多人的眼光中,自學仍然是少數高社經地位的優勢家庭才能為孩子經營的學習型態。而許多自學孩子也因為生活圈的關係,對人的觀察也是比較同質性而窄化。

改善人際疏離的開始是學會主動溝通聯結,以深培的學養實力,看懂是誰在說謊,對抗那些掌握資源分配的惡意,而不是去依附權勢,成為欺壓弱勢的自我感覺良好一族。

就如同善惡都是生命的面向,爸媽要跳脫的是這種旁觀「他者」的疏離感,真正和孩子進入「我們的」社會共同體,在保有個別的獨特性下,和而不同。

如果可以,學校藉由必修和選修的課程,提供孩子從小實踐選擇與負責的人生,老師也將班級經營的權力,以民主課堂的形式來與孩子們共同經營,這才是群育的奧義,也是社會寄托予學校型態教育,照顧到每一個家庭的用意。

自主學習,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自學就是社會科學的人體實驗,每家為每個孩子設計的學習策略,都是獨一無二的實驗計劃,而最終呈現出來的學習過程和觀察報告,都是珍貴的實驗成果,提供給社會各界做為教育參考。

也就是說,實驗教育多出的只是選擇的機會,自學也並沒有比較厲害,自學、實驗教育學生,本來就是學生的一種型態,而實驗本來就是為了讓整個教育環境朝向更好而出發的,不是嗎?

體制內、體制外,早就隨著自學三法的立法保障而打破,我們都是教育的一種型態,我們都可以彼此幫忙、彼此交流,因為教育,讓台灣人民有獨立自主的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翠儷的沙龍
41會員
52內容數
王翠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16
回到我一直強調的平等,如果你把鏡子擦乾淨了,就能好好的對待小孩,小孩一開始也會聽任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像浪花一樣,隨著潮起潮落生滅,又似花開花謝,念念遷變,一時一時沒個定著;但漸漸淘汰雜音後,他心裡深層的志器就會對上某個特定的頻調產生唱和,發出共鳴,那就是了。
Thumbnail
2022/08/16
回到我一直強調的平等,如果你把鏡子擦乾淨了,就能好好的對待小孩,小孩一開始也會聽任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像浪花一樣,隨著潮起潮落生滅,又似花開花謝,念念遷變,一時一時沒個定著;但漸漸淘汰雜音後,他心裡深層的志器就會對上某個特定的頻調產生唱和,發出共鳴,那就是了。
Thumbnail
2022/08/14
你以為你在導引他,卻是在用他的現在去填補你未完成的童年,或是打造一個想像中的‘完美童年’,反而佔據了他本來的童年。
Thumbnail
2022/08/14
你以為你在導引他,卻是在用他的現在去填補你未完成的童年,或是打造一個想像中的‘完美童年’,反而佔據了他本來的童年。
Thumbnail
2022/08/13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2022/08/13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最大的困難是家長認不認同,很多孩子自己想自學但是家長不認同,但是18歲之前一定要家長同意,很大的世代差異,就像用手機一樣,現在的小孩一出生就在3C時代,但家長不是這樣長大的,家長就會把自己的經驗套在小孩身上,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長大的為什麼你不可以?但是世代變化太大了不應該這樣類比。
Thumbnail
最大的困難是家長認不認同,很多孩子自己想自學但是家長不認同,但是18歲之前一定要家長同意,很大的世代差異,就像用手機一樣,現在的小孩一出生就在3C時代,但家長不是這樣長大的,家長就會把自己的經驗套在小孩身上,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長大的為什麼你不可以?但是世代變化太大了不應該這樣類比。
Thumbnail
譬喻「自學」這件事。假如爸媽對教育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在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
Thumbnail
譬喻「自學」這件事。假如爸媽對教育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在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
Thumbnail
檢我們會有補助嗎?我們沒用到學校的師資,不給我們補助真的不合理。 我想知道為什麼大家覺得不合理。 覺得爸媽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有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投資也是,一個出走的特殊廠商,
Thumbnail
檢我們會有補助嗎?我們沒用到學校的師資,不給我們補助真的不合理。 我想知道為什麼大家覺得不合理。 覺得爸媽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有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投資也是,一個出走的特殊廠商,
Thumbnail
孩子出生時,我就決定要全心全意照顧他。抱著他,喝奶,牽著他走路,喊著他記得要回家,領著他騎腳踏車,走進各式各樣的演藝會場。沒有教具、沒有托嬰、沒有幼稚園,常有人會問我,如果是這樣你不會擔心嗎?問題很多種,但都是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未來的不可預測,一切是空談,希望他們能「真正」的關心孩子的需求。 什麼是
Thumbnail
孩子出生時,我就決定要全心全意照顧他。抱著他,喝奶,牽著他走路,喊著他記得要回家,領著他騎腳踏車,走進各式各樣的演藝會場。沒有教具、沒有托嬰、沒有幼稚園,常有人會問我,如果是這樣你不會擔心嗎?問題很多種,但都是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未來的不可預測,一切是空談,希望他們能「真正」的關心孩子的需求。 什麼是
Thumbnail
當孩子進入學校時,大部分的家長好像開始迷航在課業中,也因時代的關係,教師成為行業不是志業,教書不教人。換個角度思考,學生、家長和老師皆需要再度探索自我,方能做好自己分內之事。而大自然、戶外有著冒險的元素,讓大自然來陶養我們吧! 為什麼要去戶外冒險? 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記得過去在學校任教時,常有很多老
Thumbnail
當孩子進入學校時,大部分的家長好像開始迷航在課業中,也因時代的關係,教師成為行業不是志業,教書不教人。換個角度思考,學生、家長和老師皆需要再度探索自我,方能做好自己分內之事。而大自然、戶外有著冒險的元素,讓大自然來陶養我們吧! 為什麼要去戶外冒險? 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記得過去在學校任教時,常有很多老
Thumbnail
如果我們不去學校,學習會是什麼樣子? 臺灣就有這麼一群學生選擇離開體制,在家自學。你肯定冒出成千上萬個問號:自學生都閒閒的待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少了跟同儕互動的機會,人際會有困難嗎?他們可以上大學嗎?回到體制內跟不上別人怎麼辦?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這另類的學習樣貌,看自學生如何離開常軌航行。
Thumbnail
如果我們不去學校,學習會是什麼樣子? 臺灣就有這麼一群學生選擇離開體制,在家自學。你肯定冒出成千上萬個問號:自學生都閒閒的待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少了跟同儕互動的機會,人際會有困難嗎?他們可以上大學嗎?回到體制內跟不上別人怎麼辦?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這另類的學習樣貌,看自學生如何離開常軌航行。
Thumbnail
這也許是最讓人掙扎到底要不要離開的地方了? 2020.4.6  如果說今天在台灣歷史的時間軸上會被畫上小圈圈做個註記或什麼的話,我好像也只能想到清明連假剛結束,明明已經籠罩在新冠肺炎的恐慌下一堆人還在放假到處趴趴走以至於大家更恐慌、政府不斷發細胞簡訊提醒自主健康管理、新聞聳動的強調接下來又創新一波疫
Thumbnail
這也許是最讓人掙扎到底要不要離開的地方了? 2020.4.6  如果說今天在台灣歷史的時間軸上會被畫上小圈圈做個註記或什麼的話,我好像也只能想到清明連假剛結束,明明已經籠罩在新冠肺炎的恐慌下一堆人還在放假到處趴趴走以至於大家更恐慌、政府不斷發細胞簡訊提醒自主健康管理、新聞聳動的強調接下來又創新一波疫
Thumbnail
自學雖然是你家的事,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孩子。面向狂傲不驥的自由的挑釁,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乖順地步入那良夜。請不要辜負孩子對爸媽的信任,辜負這自學的大好青春。
Thumbnail
自學雖然是你家的事,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孩子。面向狂傲不驥的自由的挑釁,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乖順地步入那良夜。請不要辜負孩子對爸媽的信任,辜負這自學的大好青春。
Thumbnail
爸媽以為讓孩子放在劣質的環境,可以訓練他們的耐受力,卻沒有想過,一個從未呼吸過新鮮空氣的孩子,只有永遠喪失健康的身心,而不能判別什麼是「正常」的環境品質,以及安心可信賴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爸媽以為讓孩子放在劣質的環境,可以訓練他們的耐受力,卻沒有想過,一個從未呼吸過新鮮空氣的孩子,只有永遠喪失健康的身心,而不能判別什麼是「正常」的環境品質,以及安心可信賴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Thumbnail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