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流言追追追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我們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常會被人誤解,因為發生得太過頻密,弄得我們自己不得不檢視ㄧ下⋯真的,這個社會對個人的選擇總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無論這些意見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善意,基本上我們都會藉著這樣一個旁觀的角度,藉著這樣一面反省的鏡子,或多或少意識到我們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許會採取微調修正,也許反而更加信心堅定,在穩定中保持自學的彈性。

自學生都很特別或很厲害才可以自學

例如弟弟在圍棋班上,進步非常快速,圍棋老師就會善意的提醒家長們,不要拿孩子來跟他類比。我們知道圍棋是弟弟的最愛,又是隨著成就感上升而不斷的加碼投入時間,一般上學時間受限的孩子當然不能跟他相提並論,我們就會將比賽成績歸諸於他花在學棋的時間比較多。結果又變成聽到同學家長對孩子的耳提面命說:

「多學學人家,你看他回家都那麼認真學習!」

呃~事實上,在家沒人陪他下圍棋,治療近視那段日子,爸爸更是禁止弟弟上網學習,所有從書刊或網站的學習都有一段很長的停頓,但是一旦恢復自由的學習,小孩就會變成無時無刻全心投入的狀態⋯而且小孩從來就不是以刻苦學習來看待這件事情,或者應該要說,小孩認為自己是在玩圍棋,就跟玩電動或桌遊或我們小時候的遊戲一樣,純粹投入做一件事情的那種快樂。這樣的情況卻是很難對人解釋。

某天,流言不知怎麼的傳到我們這裡,又變成「他是天才小孩。」或者「他是特殊障礙小孩,才會這麼厲害!」的說法⋯

好吧⋯雖然小孩也會問我們:「我到底是怎麼樣的ㄧ個人呢?」,唉,我們自己知道他是誰就可以了,無從去多做解釋。我們心裡清楚,若是越解釋,反而只是越描越黑。

弟弟看影片自學會扯鈴,甚至幫忙教學校社團的同學;他也自學會scratch程式設計,做了一些有趣的作業。這些老師精心錄製的影片,本來就是課程的輔助教學,只要用熱情投入時間學習,很多小孩都可以做得很好啊!

唯獨小提琴這個樂器,因為太過複雜,當他的琴音開始產生變化時,幾乎每個同學家長都不禁會問:「你是不是換琴?換弓?換弦?」

更扯的是,這個連開餅乾包裝袋都笨拙的小孩,拉起小提琴卻是兩、三個小時都不會累,於是關於天才、天賦、夢中得到啟發⋯的說法,又開始淹過他的努力。

小提琴演奏雖然是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藝術工作,但是運動科學和身體記憶是絕對不能少的,隨著演奏操作時間不足,或是演奏要求下降,功力就會迅速衰退,所以是非常難以養成的人文素質。

這時真誠的溝通和幫助孩子理解他所做的選擇將會帶給他的改變,是很有必要的。小孩現下雖然沉迷於數學,並不表示想要放棄先前累積在音樂上的努力啊!

我們幫忙的部分,是讓他在時間的安排上,盡量學習自我覺察,有意識的知道時間用在什麼地方(這是他的罩門),他才不會在什麼都想玩的情況下,時間卻都花在轉換心情,或是被拖拖拉拉的作息消耗完(這更是小孩的致命傷)。

我們在被動式學習的過程中,丢失了學習的能力,總是努力吞嚥那些零碎知識的片段求生,從未曾經享受咀嚼知識宴饗的快樂。這樣的爸媽,怎麼能相信,只要用對方法,任何的學習都有可能、任何的學習都是快樂的呢?

弟弟就只是個溫吞、一般資質的小孩,沒有被鑑定出特殊疾病,也沒有過人的智商,遇到學習瓶頸常會鬱悶落淚,需要自己一個人靜一靜;在他解決問題,心情愉快時可以趁機趕快抱抱一下。

學了那麼多,他到底會不會?一個小孩學那麼多,他快樂嗎?

網站裏有很多練習,而且附解答,弟弟自己就可以評估得出來,既然沒有必要跟任何人比較,也就不會有得失心;小提琴的聲音對了會很好聽,參加樂團時,不論指揮老師、同學或自己,都很容易檢視每個人的狀況;發現不知道的事馬上查網路,就可以知道很多事情,這是學習最健康的習慣和態度。

媽媽的觀察重點是,弟弟早上起床就會哼著古典音樂的旋律,洗澡時也是,如果沒聽到就表示最近數學太上心了,搞到有點走火入魔,我們這時會介入讓小孩學會慢下來,照顧自己的身心。

自學的主體是家長還是自學生

我們並不認同菁英式教育對孩子的壓搾和限制,奇怪的是,像我們這樣漸漸體會到「遊戲是學習的本質」,發展孩子興趣的結果,倒是比菁英式教育更貼近菁英的定義。

真正的菁英教育應該是自由之心,王者的搖籃,給予孩子更大的空間去懷抱鴻鵠遠颺的夢想,這種自我完成的喜悅是無比豐碩、無比踏實的。相較之下,急於收成的家庭,則是只能摘取低枝上的青果,等不到高枝完熟的果實,心累的孩子也不會為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鬥感到值得。

看到許多迷失在掌聲中的親子,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的好惡由人判定,我們只能、也只需做自己,至於那些飄來飄去的流言,就當作是風中的傳奇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翠儷的沙龍
41會員
52內容數
王翠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16
回到我一直強調的平等,如果你把鏡子擦乾淨了,就能好好的對待小孩,小孩一開始也會聽任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像浪花一樣,隨著潮起潮落生滅,又似花開花謝,念念遷變,一時一時沒個定著;但漸漸淘汰雜音後,他心裡深層的志器就會對上某個特定的頻調產生唱和,發出共鳴,那就是了。
Thumbnail
2022/08/16
回到我一直強調的平等,如果你把鏡子擦乾淨了,就能好好的對待小孩,小孩一開始也會聽任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像浪花一樣,隨著潮起潮落生滅,又似花開花謝,念念遷變,一時一時沒個定著;但漸漸淘汰雜音後,他心裡深層的志器就會對上某個特定的頻調產生唱和,發出共鳴,那就是了。
Thumbnail
2022/08/14
你以為你在導引他,卻是在用他的現在去填補你未完成的童年,或是打造一個想像中的‘完美童年’,反而佔據了他本來的童年。
Thumbnail
2022/08/14
你以為你在導引他,卻是在用他的現在去填補你未完成的童年,或是打造一個想像中的‘完美童年’,反而佔據了他本來的童年。
Thumbnail
2022/08/13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2022/08/13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因為我們不要做音樂家,所以我可以不好好練琴………是這樣嗎?
Thumbnail
因為我們不要做音樂家,所以我可以不好好練琴………是這樣嗎?
Thumbnail
迷和悟不見得是智商的距離,大人費盡口舌講不明白的事,還不如讓小孩轉個角度,他就可以看清楚自己的盲點,在一瞬間,眼前的景象就會截然不同,小孩看懂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大人也就不需要再教什麼了。
Thumbnail
迷和悟不見得是智商的距離,大人費盡口舌講不明白的事,還不如讓小孩轉個角度,他就可以看清楚自己的盲點,在一瞬間,眼前的景象就會截然不同,小孩看懂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大人也就不需要再教什麼了。
Thumbnail
這個社會對個人的選擇總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無論這些意見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善意,基本上我們都會藉著這樣一個旁觀的角度,藉著這樣一面反省的鏡子,或多或少意識到我們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許會採取微調修正,也許反而更加信心堅定,在穩定中保持自學的彈性
Thumbnail
這個社會對個人的選擇總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無論這些意見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善意,基本上我們都會藉著這樣一個旁觀的角度,藉著這樣一面反省的鏡子,或多或少意識到我們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許會採取微調修正,也許反而更加信心堅定,在穩定中保持自學的彈性
Thumbnail
我所認識的自學生多半不是天才資優生,也不是需要補救教學的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選擇了這條非常適性發展的道路,因而只好捨棄學校教育。若不是朝向這樣的信念前進,誰會想要這麼自找麻煩的花錢、花時間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教呢?
Thumbnail
我所認識的自學生多半不是天才資優生,也不是需要補救教學的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選擇了這條非常適性發展的道路,因而只好捨棄學校教育。若不是朝向這樣的信念前進,誰會想要這麼自找麻煩的花錢、花時間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教呢?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Thumbnail
自學生會每天都是熱愛學習的嗎?像弟弟這樣一直都是以興趣點燃學習動機的小孩,總也有不想學,或是被環境要求而學,不是自己想要學的時候。
Thumbnail
自學生會每天都是熱愛學習的嗎?像弟弟這樣一直都是以興趣點燃學習動機的小孩,總也有不想學,或是被環境要求而學,不是自己想要學的時候。
Thumbnail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Thumbnail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Thumbnail
爸媽們都知道,發展天賦是鼓勵學習的王道,但如果是出自小孩的意志,執意發展他的「弱項」,我們應不應該鼓勵他們勇敢追夢呢??
Thumbnail
爸媽們都知道,發展天賦是鼓勵學習的王道,但如果是出自小孩的意志,執意發展他的「弱項」,我們應不應該鼓勵他們勇敢追夢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