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的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人為什麼要學習呢?」,孩子大聲地詰問媽媽。

這位媽媽轉述孩子的話給家長們聽時,大家都若有所思。這的確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然而,孩子的疑問,似乎也透露著孩子想回答這個問題的努力。

同樣的,我們自學家庭也經常需要回答「為什麼要自學?」或是「為什麼要自己學?」的問題。我們觀察到家長選擇自學的動機大致分成兩種:主動和被動。

採取主動進行自學教育的家庭,家長早已有特定的宗教或教育理念,為孩子安排個人主義濃厚的學習型態。由於家長的主觀色彩太過鮮明,造成喧賓奪主的現象,使得人們無從觀察,學習計劃中有沒有來自孩子的意願成分,或是否家長的全權代理業經兒童權益的通盤考量?這個隱憂在家庭功能式微的現今,的確也是造成個別自學審議工作難為之處。

至於被動式的自學家庭,則多半是孩子在學校已經累積許多人際、學習的問題,親子努力跟校方溝通,仍無法改善現狀,只好選擇離開體制,另尋出路。這種狀況下,家長迫切需要自學前輩的經驗分享,也希望能尋求社會資源的協助,以及針對孩子需求特殊專業的輔導。由於對未來不確定性造成的焦慮,雖然找到許多公共資源,並不困難,但是也容易隨波逐流,失去對教育的主軸,變成在活動、課程、比賽等行程中奔波接送,多半要經過一段時間親子適應協議後,才能重新對學習的節奏有所定調。

可喜的是,不論是那一類型的自學家長,都不願輕易將學習問題單獨丢給學校解決,也就是家長堅定的擔當起求生、求知、求解的自學榜樣,所以孩子可從爸媽的身教中得到自學的最佳示範,爸媽則是因材施教,是為孩子制定最適性學習計畫的執行教練,親子一同從困頓中,逐漸釐清對教育、對未來的想像。


「自學是不是只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其他就不用學了呢?」

我們認為多元學習的確是現代公民的基本養成,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多元學習的初衷,本來就是為了找尋個人的志業與專長,如果孩子已經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在他們還沒有到一定的里程碑前,為什麼還要一再打斷孩子的專注,而執意去呈現一種大拜拜式的豐富表象呢?

「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為了專注於孩子的興趣發展,在時間效益的考量下的確必須放掉很多學習,才能一門深入。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有所偏頗、窄化,但是只要繼續深入瞭解,外界就能看到所謂真正專業的養成,是包羅萬象的全方位學科能力,差別在於自學可以用興趣做為主題來貫穿各學科,像這樣跨領域的統合學習,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自學家長都是教育界出身的學者專家嗎?」

像我家這樣的自學家長也只是平凡的家長,或許是多一點勇氣,放下職銜、放棄高薪、放手去做,所以才能比一般在校生的爸媽,多一點時間觀察、陪伴孩子的探索成長。我們做的不一定是最好,但我們相信只要一家人肯坦誠地面對問題, 一定可以更好。至少我們已經實現許多孩子的願望:「希望爸媽能多陪陪我!」

我們常自省,像我們這樣不專業的教育門外漢,是不是真的能幫上孩子的忙?錯過學校的資源會不會有所遺憾?時間不能倒退,選擇不能重來,當初自學找上我們時,只能抓緊彼此的手一起踏上未知的旅途,一旦自學出現危機時,也還是深信彼此是最佳的救援夥伴。因為我們是一家人,自己的教育自己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翠儷的沙龍
41會員
52內容數
王翠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16
回到我一直強調的平等,如果你把鏡子擦乾淨了,就能好好的對待小孩,小孩一開始也會聽任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像浪花一樣,隨著潮起潮落生滅,又似花開花謝,念念遷變,一時一時沒個定著;但漸漸淘汰雜音後,他心裡深層的志器就會對上某個特定的頻調產生唱和,發出共鳴,那就是了。
Thumbnail
2022/08/16
回到我一直強調的平等,如果你把鏡子擦乾淨了,就能好好的對待小孩,小孩一開始也會聽任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像浪花一樣,隨著潮起潮落生滅,又似花開花謝,念念遷變,一時一時沒個定著;但漸漸淘汰雜音後,他心裡深層的志器就會對上某個特定的頻調產生唱和,發出共鳴,那就是了。
Thumbnail
2022/08/14
你以為你在導引他,卻是在用他的現在去填補你未完成的童年,或是打造一個想像中的‘完美童年’,反而佔據了他本來的童年。
Thumbnail
2022/08/14
你以為你在導引他,卻是在用他的現在去填補你未完成的童年,或是打造一個想像中的‘完美童年’,反而佔據了他本來的童年。
Thumbnail
2022/08/13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2022/08/13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譬喻「自學」這件事。假如爸媽對教育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在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
Thumbnail
譬喻「自學」這件事。假如爸媽對教育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在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
Thumbnail
檢我們會有補助嗎?我們沒用到學校的師資,不給我們補助真的不合理。 我想知道為什麼大家覺得不合理。 覺得爸媽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有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投資也是,一個出走的特殊廠商,
Thumbnail
檢我們會有補助嗎?我們沒用到學校的師資,不給我們補助真的不合理。 我想知道為什麼大家覺得不合理。 覺得爸媽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有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投資也是,一個出走的特殊廠商,
Thumbnail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Thumbnail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Thumbnail
六年前,我只知道,送孩子去學校上學,似乎不是很理想的受教育方式,所以願意試試看讓孩子在家自學。但是,我當時對於在家自學的具體好處,不甚了解,自己也無法勝任這個工作,因為我對於教書這件事,一不懂,二沒
Thumbnail
六年前,我只知道,送孩子去學校上學,似乎不是很理想的受教育方式,所以願意試試看讓孩子在家自學。但是,我當時對於在家自學的具體好處,不甚了解,自己也無法勝任這個工作,因為我對於教書這件事,一不懂,二沒
Thumbnail
自學雖然是你家的事,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孩子。面向狂傲不驥的自由的挑釁,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乖順地步入那良夜。請不要辜負孩子對爸媽的信任,辜負這自學的大好青春。
Thumbnail
自學雖然是你家的事,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孩子。面向狂傲不驥的自由的挑釁,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乖順地步入那良夜。請不要辜負孩子對爸媽的信任,辜負這自學的大好青春。
Thumbnail
可喜的是,不論是那一類型的自學家長,都不願輕易將學習問題單獨丢給學校解決,也就是家長堅定的擔當起求生、求知、求解的自學榜樣,所以孩子可從爸媽的身教中得到自學的最佳示範,爸媽則是因材施教,是為孩子制定最適性學習計畫的執行教練,親子一同從困頓中,逐漸釐清對教育、對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可喜的是,不論是那一類型的自學家長,都不願輕易將學習問題單獨丢給學校解決,也就是家長堅定的擔當起求生、求知、求解的自學榜樣,所以孩子可從爸媽的身教中得到自學的最佳示範,爸媽則是因材施教,是為孩子制定最適性學習計畫的執行教練,親子一同從困頓中,逐漸釐清對教育、對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我所認識的自學生多半不是天才資優生,也不是需要補救教學的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選擇了這條非常適性發展的道路,因而只好捨棄學校教育。若不是朝向這樣的信念前進,誰會想要這麼自找麻煩的花錢、花時間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教呢?
Thumbnail
我所認識的自學生多半不是天才資優生,也不是需要補救教學的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選擇了這條非常適性發展的道路,因而只好捨棄學校教育。若不是朝向這樣的信念前進,誰會想要這麼自找麻煩的花錢、花時間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教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