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教育過程中,孩子讓我們學習到,原來揪課是最沒有效率的學習方法。許多爸媽一開始都會熱心奔走揪團,共組讀書會,最後卻因為小孩的時間、興趣、認同漸漸失去交集,最後常不了了之。書到用時方恨少,就算上了家長成長課程現學現賣,小孩的狀況總是出人意料,使得大人們的學習也深有挫敗感。
又或者親子共學活動轟轟烈烈的進行,四處跑透透,看似熱鬧精彩,但是孩子在回歸日常生活時,還是感覺空洞無聊,沒有什麼真正主動的深入學習,也長不出天賦的幼苗?
畢竟,家長動用時間、人力、物力的聚合,我們多少會期望孩子在某個學習上有實質的提昇。相對的,也因為時間、人力、物力的代價,而造成親子間的壓力,多少影響到學習的走向(也許,孩子最後學習最多的是如何跟爸媽談判自由的界線⋯)。
落入課程思維的親子渾然不知,生活相處的分分秒秒,親子就是在相互學習、在薰染、在醞釀一個獨一無二的有機生活體。家長身體力行的大小事情,都是塑造孩子或勤勉、或閒適、或熱情、或愛動手自造的典範。家長若能接受自己的樣貌,包容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找回童年時好奇的純真,這個世界的繽紛多元就會進入孩子的心胸。
教育不是坐下來進行一個教育的動作,教育就是知行合一,天人交流的自然過程。我們可以教育下一代的,必然是我們自己身體力行,用我們真的、有的東西來示範,才能讓孩子真的有學到。
學無止境,學習是多麼浩瀚的冒險,卻也因此顯得多麼迷人。親子共學,孩子需要的是家長成為同學的陪伴,而不是去追逐華麗的課程包裝。有時候,一段睡前床邊的閒談,比一個學期的課程更能影響孩子求知的動機(例如,小時候某天我爸跟我探討讀者文摘百科書上的西藏天葬,解除我對亡者的恐懼,成為我們父女兩人記憶中的一張珍貴畫面)。
時間是最珍貴的學習資源,時間應該用在對小孩而言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看起來很酷炫的課程。接著才是金錢的價值,課程報名是買一個希望,而自己學習是自造一個希望、儲蓄一個未來,這是上課和自學的不同。陪小孩自己做、自己學可能比較慢,也要花時間等待,但是成就感是截然不同的,金錢也沒有跑到別人的口袋。
比如說,鄉下小孩要坐車到城鎮的時間和金錢是稀有的資源,把旅行移動當作一種課程來繳錢,為學習旅行而旅行,是一種奇怪的浪費;同樣的,做家事、做生意是弱勢家庭的日常,小孩沒有拒絕大人要求分擔工作的權利,能將耕作、家事、做生意當成課程,是都市小孩才有的奢侈消費。
薪傳,我們傳遞的不是一頓熱食,而是火種,是能量,是看見未來的希望。爸媽所需要準備的,只是好好的將奔波勞動的心情安定下來,和孩子一起生活在生活中,這樣就是本益比最高的學習課程,孩子也就能學習在學習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