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從紐約時報的數位化新聞製作精神,反思新聞數位化的價值與真諦/黃硯琳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504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吐納商業評論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從中國的科研影響力新聞聯想到中西文化比較一篇看來會令人憂心的新聞,來自一個新的網路媒體「報呱」。報導記者取材自日本產經新聞和每日新聞的報導。從日本新聞的漢字標題來看,著重在日本有影響力的科研論文之低落和退步。不過,我不覺得有需要憂心這一點。畢竟不知道它統計的「科研論文」究竟內容是什麼?包不包括技術?包不包括中國自己的期刊?以引用數(即使是
    avatar
    Ruey-Lin Chen
    2021-08-17
    「臺灣人為什麼要殺我?」從蔣經國的視角來看1970年發生在紐約的「那一槍」(上)2021年在網路上最夯的白恐話題,無非是李惠仁與馮賢賢策畫的紀錄片《那一槍》,這個紀錄的主軸在於「讓歷史的拼圖不再缺角」,全面還原1970年,刺蔣案的歷史面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那一槍吧!
    Thumbnail
    avatar
    我的學習筆記
    2021-07-12
    「從紐約到台灣,由單身到已婚。」一場疫情打亂了歐拉拉跟先生籌備已久的婚禮,而身處紐約的她,經歷了疫情爆發初期的恐慌,盤旋在她腦海中的擔心,不是怎麼樣才能不被傳染,而是被傳染了該怎麼辦。一番波折下回到了台灣,也舉辦了一場小而隆重的婚禮,在多繞了好些路之後,意外感受到家人對他們的疼愛與疼惜,這甜蜜的收穫遠比原先的計畫好得多呢!
    Thumbnail
    avatar
    Ru Ting
    2020-10-24
    從滬江女籃到深根紐約 林昉蓉不一樣的運動人生近年來個人訓練風氣興起,球員除了跟著團隊練習外,不少人會特地找訓練師針對細項加強,更有人會飛到美國取經。人生地不熟總需要人牽線,滬江女籃畢業的林昉蓉(Fran)就成了牽起亞洲與美國的橋樑。然而,他想做得更多,客製化的運動顧問、運動經紀、青少年海外訓練營、運動員海外訓練及運動教育都是他的目標。
    Thumbnail
    avatar
    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
    2020-06-03
    《26,980 位台灣人民寫給世界的一封信》集資刊登紐約時報頭版廣告之我見這個專案在短短18小時內,募得1023萬餘元新台幣,總贊助人數達15323人。緊鑼密鼓進行的同時,也有許多不同領域專家提出意見與貢獻,而我則希望由行銷與社會觀察的角度,來談談這次事件的我見,讓更多人能夠開啟具建設性的思考,並能以友善態度來的支持與關心社會議題。
    Thumbnail
    avatar
    我是文案
    2020-04-12
    如何變得更樂觀 – 半瓶水的生活會更好 /  蘇珊.夏茵 - 原文自紐約時報 我們處在這樣緊張忙碌的社會,每天被錢追著跑,被生活壓的死死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燥鬱或憂鬱。 尤其是那些精神敏感的人,甚至會產生人格分裂,或是被迫害幻想症。到了一個臨界點,或是一個引爆點,不是殺人就是自殺。
    Thumbnail
    avatar
    瑪雅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