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建築專題]建築產業的終極革命:循環建築(三)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終於!經過了三篇,我們來到了本專題介紹的眾多建築中,最為重要的一種。

循環建築

用了這麼多篇幅講以友善環境為目標,節能減碳又減廢的綠建築與被動式建築。其實建築與環境共生共榮,遠遠不只有節能減碳及減廢。所謂的「循環建築」,是一個比綠建築新穎許多的概念,也可以把它想成綠建築的升級版。
在開始介紹循環建築之前,先想像一下~
小時候玩樂高,自己親手用積木蓋的城堡、城市,所有建築物都是一塊一塊積組而成,等到大功告成,享受完成就感以後,我們會再把它拆掉,用之前蓋房子的積木,蓋出新的建築。
此時,在想像這棟在你腳下的建築,突然間,變得很大很大很大,大到與你的房子一樣。這個比喻,就是所謂的循環建築。房子的建材像積木一樣。蓋出來的建築可以輕易的拆卸。這些拆卸後的建材經過保養,能夠重複使用,蓋出其他不同的建築。這便是循環建築。

荷蘭的循環建築案例

眾所週知,荷蘭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上,與德國的建築產業一樣,幾乎是獨步全球。荷蘭在2016年公佈了「循環經濟願景」目標在2050年達成零廢棄物,資源全循環。
在循環建築上,以在荷蘭史基浦機場旁,的商業園區開發案「Park 2020」為例。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這個商業區全面落實循環建築。它約占地1.6萬坪,從2007年開始執行,將新建七棟循環建築,包含商業辦公樓、會議中心、飯店等等。
這個園區的建築,除了有基本的綠建築功能,更重要的是這些建築物採用的建材全部都是可回收的,而且在建造過程,幾乎不使用水泥灌溉,而是陳剛才所說,用像樂高一樣的方式把建材扣再一起。這樣將來如果有什麼新技術,還可以方便改建或增加設施。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商業園區的建材,全部都是租來的,也就是說,建築製造商並未擁有這些建材,他們只是跟供應商借用這些建材蓋房子。這樣的方式,建商不用購買建材,可以大幅降低建造和拆除的成本。
建材最後回到供應鏈的最源頭,由他們修復保養,可以再次把建材租出,這個概念叫做建築銀行。

台灣首棟循環建築

台灣在2018年,也終於有了首棟循環建築。在「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由46組台灣及荷蘭團隊共同打造的「荷蘭館」,是台灣首棟循環建築。荷蘭館主要用於展示循環經濟的理念與實踐,建築的電燈採取「以租代買」的模式,展示循環經濟下的新商業模式。這棟建築展現了台灣建築的新選擇。在今年四月展覽結束後,將會把它拆解,並回收建材。屆時這棟建築會成為全球第一棟被拆解的循環建築。
除了建材可回收外,循環建築同時也包含建築內部各種資源的循環。從剛剛這些案例可以看得出來,循環建築這個新穎的概念在世界各地都還很不普及,雖然如此,但它真的是建築與環境共生共榮,非常好的選擇,筆者也期待未來,循環建築可以逐漸在世界各地實行,讓我們共同邁向一個永續的未來。
責任編輯:曹立寬 核稿編輯:賴澤霖
閱讀更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