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魷魚羹的記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昨晚對著面前的沙茶魷魚羹米粉,一邊吃一邊覺得索然無味,心想為什麼我會點它呢?
這家小館子離我家很近,不知道要吃什麼的時候偶而會來這裡吃個羹麵。其實他們的羹湯總是讓我覺得少個味道,是柴魚香太淡,還是沙茶下得不夠重,我不知道,總之每次都不是太滿意,但每次去都還是會點。
筷子撈著米粉,我想起我的魷魚羹記憶起始點。那是大概小學的時候,住在台南的我們一家每年都會到台北玩上幾天。爸媽以前工作時都住在台北,對台北是很熟的,我們會在台北車站附近的一家汎美飯店住下,然後北投、士林、動物園、西門町等等地到處遊逛,還去新光三越站前店,那時也只有站前店,沒有信義區那幾棟宛若大富翁連線般的數字代號館。然後我們會在長大才知道叫做補習班街的附近,吃一碗沙茶魷魚羹。
那家沙茶魷魚羹的所在位置我已經想不起來,天生就是路癡的我搬到台北以後陸續去找了好幾次,再也不見那個老店。說是店,其實完全不精準。那間沙茶魷魚羹是一台攤車,就停在一個三角窗的人行道和馬路銜接處。客人一碗一碗地點,老闆熟練的動作把羹湯放進當時還沒被禁用的保麗龍碗裡頭,淋上烏醋,擺上九層塔葉。
我記得我總是學著媽媽放一點辣油,說是辣油,其實不是只有油,是裡頭還有辣椒渣子那種辣椒。上了北部以後這種辣椒都被叫做辣油,但你跟店家要辣油,有時會拿到只有純油沒有渣子的版本,弄得我很苦惱。我吃辣,且只吃這種辣,可是常常要不到,名稱還那麼不精準(某些店家叫它辣渣),這麼長年下來十次有八次吃不到,我的辣胃口都快要被被動地戒掉了。
說遠了。淋上辣油後,我印象中是站著吃吧,還是有桌子呢?記憶很模糊了。總之,得要克難地吃完。有時候警察來趕攤販,那轉角就只剩端著碗的客人繼續若無其事地吃著,而攤子就這麼推走了,跑去某個角落躲起來。我對於吃魷魚羹的這個行程一直非常喜歡,像是一種儀式,來台北就要吃一碗才行。
後來大學住在台中,學校後面的夜市裡也有一家魷魚羹店,勾芡比較重,但味道還過得去,所以我偶而會去光顧。這間店最讓我痛苦的是它的辣只有豆瓣醬,稱之為辣椒實在是太勉強,所以我總是吃著原味。印象中我陸續吃過好幾家,有時候端上桌來會被碗裡的食材嚇一跳,才發現原來不是所有叫做沙茶魷魚羹的店家都是給你切成一條一條的紅色魷魚,有些地方是用魚漿配著碎碎的魷魚粒,做成像魚羹那樣(這東西我們南部家裡叫它魚羹,指的是魚丸模樣但長條的東西,不是那碗湯了),這樣也是一種沙茶魷魚羹。
說來說去,只是想說,其實吃了這麼多年的沙茶魷魚羹,好像其實根本就沒在台南市區裡吃過這個料理。莫非台南(我生活的範圍裡)根本沒有賣沙茶魷魚羹的地方嗎?也許這個滋味一直以來對我就是個外地的風味吧,在我長大的過程中中途加入了,然後跟著我慢慢變老,一個不屬於台南的熟悉滋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赤肉裹粉下滾水煮熟,配料有筍子,白菜,香菇等
Thumbnail
不論是在新竹奶奶家,還是在台北,涼麵都是夏天常出現的。 其實小時候不是很吃喜歡吃,大概是因為每次想加很多料,特別是肉跟蛋,但碗總是不夠裝。而且因為要拌麵,每次都很容易拌出來,於是感到煩躁。拌麵一直都是我最懶得做的事情,即使到現在,外食如果是吃麵,我也都總是直接開吃。 是什麼差異,是回憶的差異
Thumbnail
這是一家我常吃的街邊小店美食,鹹豆漿和韭菜盒子,這些傳統小吃不僅美味,還充滿了家的味道,讓每一位食客都能感受到濃厚的在地文化。 鹹豆漿的獨特風味 鹹豆漿是台灣經典的早餐選擇,通常由新鮮的豆漿製成,加入鹽、醬油、香油,並搭配油條或小菜,讓人一口接一口,欲罷不能。這種豆漿的鹹香味道,與傳統的甜豆漿截
Thumbnail
您會突然懷念起小時候的味道嗎??相信這一都曾經出現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如果你常來台北市六條通,那麼這家在曾經繁華一時在台北市六條通魷魚羹就是如此店家。 六條通魷魚羹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105巷6之1號 (六條通中山北路本店) ​營業時間: AM10:00-PM
Thumbnail
我喜歡吃小吃!老店!有時候吃的是一種情懷,外帶就不對了,有人也是跟我一樣的嗎? 推薦名單如下: 1.中壢瞎子巷:板條,油麵,米苔目,濃郁的湯頭,據說是每天熬煮非常多的豬骨而來,我自國小的時候,父母帶我去吃的,一吃可能30幾年了,後來有兩年公司設立在中壢,幾乎也是每週至少一次的午餐饗宴! 小菜:
Thumbnail
頭一次是三年前的春夏之交, 和老婆同往,各點了一份花枝肉粳麵及甜不辣。狹小的店門外竟然還有汽車、機車臨停,準備外帶。「眾之所好必有以也」,還沒開始吃,就已經嘖嘖稱奇了。。
Thumbnail
因為在南機場從小吃到大加上習慣的關係,每次吃就是那幾家,或許是因為過年吧?這天忽然想嘗試以前沒吃過的店,因此嘗鮮了這家《ㄓㄚˋ臭豆腐》 先說結論:這間不合我口味,我喜歡的臭豆腐是外酥內軟,但這家臭豆腐外皮的酥脆度,對我來說屬於偏軟,加上當天吃的泡菜生味很重,所以吃下來沒有很喜歡。
Thumbnail
中午吃飯吃什麼?朋友說對面有一個麻辣鍋要不要?像我們不會吃辣的人,盡量還是少吃太辣的。所以就直接從店門口走過去。要不要吃拉麵?這裡有一個日本拉麵店好像很厲害的樣子,門簾掛的低低的,好像沒有很受歡迎。突然看到對街有個大大的招牌,山東水餃,好像不錯。於是就走過去。 這是那種最傳統的麵店,店員和親切的招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赤肉裹粉下滾水煮熟,配料有筍子,白菜,香菇等
Thumbnail
不論是在新竹奶奶家,還是在台北,涼麵都是夏天常出現的。 其實小時候不是很吃喜歡吃,大概是因為每次想加很多料,特別是肉跟蛋,但碗總是不夠裝。而且因為要拌麵,每次都很容易拌出來,於是感到煩躁。拌麵一直都是我最懶得做的事情,即使到現在,外食如果是吃麵,我也都總是直接開吃。 是什麼差異,是回憶的差異
Thumbnail
這是一家我常吃的街邊小店美食,鹹豆漿和韭菜盒子,這些傳統小吃不僅美味,還充滿了家的味道,讓每一位食客都能感受到濃厚的在地文化。 鹹豆漿的獨特風味 鹹豆漿是台灣經典的早餐選擇,通常由新鮮的豆漿製成,加入鹽、醬油、香油,並搭配油條或小菜,讓人一口接一口,欲罷不能。這種豆漿的鹹香味道,與傳統的甜豆漿截
Thumbnail
您會突然懷念起小時候的味道嗎??相信這一都曾經出現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如果你常來台北市六條通,那麼這家在曾經繁華一時在台北市六條通魷魚羹就是如此店家。 六條通魷魚羹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105巷6之1號 (六條通中山北路本店) ​營業時間: AM10:00-PM
Thumbnail
我喜歡吃小吃!老店!有時候吃的是一種情懷,外帶就不對了,有人也是跟我一樣的嗎? 推薦名單如下: 1.中壢瞎子巷:板條,油麵,米苔目,濃郁的湯頭,據說是每天熬煮非常多的豬骨而來,我自國小的時候,父母帶我去吃的,一吃可能30幾年了,後來有兩年公司設立在中壢,幾乎也是每週至少一次的午餐饗宴! 小菜:
Thumbnail
頭一次是三年前的春夏之交, 和老婆同往,各點了一份花枝肉粳麵及甜不辣。狹小的店門外竟然還有汽車、機車臨停,準備外帶。「眾之所好必有以也」,還沒開始吃,就已經嘖嘖稱奇了。。
Thumbnail
因為在南機場從小吃到大加上習慣的關係,每次吃就是那幾家,或許是因為過年吧?這天忽然想嘗試以前沒吃過的店,因此嘗鮮了這家《ㄓㄚˋ臭豆腐》 先說結論:這間不合我口味,我喜歡的臭豆腐是外酥內軟,但這家臭豆腐外皮的酥脆度,對我來說屬於偏軟,加上當天吃的泡菜生味很重,所以吃下來沒有很喜歡。
Thumbnail
中午吃飯吃什麼?朋友說對面有一個麻辣鍋要不要?像我們不會吃辣的人,盡量還是少吃太辣的。所以就直接從店門口走過去。要不要吃拉麵?這裡有一個日本拉麵店好像很厲害的樣子,門簾掛的低低的,好像沒有很受歡迎。突然看到對街有個大大的招牌,山東水餃,好像不錯。於是就走過去。 這是那種最傳統的麵店,店員和親切的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