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殘荷聽雨聲~秋夜聽雨

留得殘荷聽雨聲~秋夜聽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少年的歡樂無憂,壯年的飄泊流浪,老年的閑淡了悟在相同的秋夜聽雨之下,生命的秘密盡在於此。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少年的歡樂無憂,壯年的飄泊流浪,老年的閑淡了悟在相同的秋夜聽雨之下,生命的秘密盡在於此。

古人有這麼個說法:「少年如同春天,一番雨,一番暖;病一次,長一次。老年人如同秋天,一番雨,一番寒;病一回,老一回。」的確,中秋過後,真的是一番雨一番寒,尤其在山上感覺更是明顯。

文蘊居位居花園新城最頂端的一座山坡,正面朝向整個大台北盆地,新店溪從山腳下婉延流進擁密的城市,右側有幾棵大樹枝葉從山坡下往上伸展到窗戶邊,後方十公尺外是另一座小山壁。算是居高臨下,隱密又綠意盎然。

秋夜,下雨的晚上,坐在陽台躺椅,眺望台北逐漸黯淡的燈火,同時傾聽雨滴落在樹葉上,思緒飄飄盪盪,雨聲滴滴嗒嗒、遠遠近近,很寧靜,又很悠揚。

據說,蘭陽盆地(宜蘭)多雨,所以文人輩出。下雨阻絕了世俗的喧囂,夜雨中的想像特別敏銳,我想,在雨中思念友人,會想到立刻提筆寫信吧,在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特別溫暖細緻吧!

古來對於聽雨的詩詞很多,因為古人進京趕考或仕途驛站或經商客棧,在路上的時間很多,夜雨是行旅的大敵。余秋雨這麼分析:「夜雨會使旅行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夜雨會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身陷僻遠,孤苦的處境,顧影自憐,構成萬里豪情的羈絆。」

現代人已沒什麼機會聽雨。

冷氣空調取代了天籟,電視機與音響也佔滿了腦中所有可能的想像空間。甚至現代人已沒有想家,沒有懷念故鄉的鄉愁了。因為現代人不只沒有了實際的鄉愁(童年時沒有了故鄉與自然生命的銘印機會)連文化鄉愁也都失去了。夜雨思鄉雖然有份惆悵,但畢竟是心底的依託,我認為沒有鄉愁的心像是一口枯井般,失去了許多生命的細膩與豐富。

蔣捷的一首虞美人,利用夜雨,將生命歷程做了非常深刻的描述。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少年的歡樂無憂,壯年的飄泊流浪,老年的閑淡了悟在相同的秋夜聽雨之下,生命的秘密盡在於此。

雨聲漸漸隱去,夜霧山嵐卻一陣一陣湧現。

親愛的朋友,你們都好嗎?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其實所謂文化、所謂歷史,就是我們共同生活過的點點滴滴,比如說,其中有簡文斌攝影師所拍攝的七十年代的艋舺龍山寺,以及圍繞著龍山寺生活的庶民百姓,相片紀錄的生活就是我成長的環境。
可以認真也可以豁達,既執著又飄逸;在努力貢獻社會時也能夠不陷於名利的泥沼;在放手獨處時,也不會覺得失落喪氣;這是我所嚮往的生命境界。  辛棄疾〈西江月〉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   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   以手推松曰
在深夜中我聆聽著回聲,祝福並祈願── 願人與人之間祥和無爭 願萬物生命成就其生命應有之尊嚴 願孩子能在天地之中自在快樂的長大 (一)Echo 七O年代以中文寫作的作家裡,幾乎沒有人像她能在整個華人世界,包括在各個階層的民眾,都享有這麼高的知名度,而且是單單以文學作品,沒有摻雜其他如宗教或政治的因
多願自己在孤獨的時候也能告訴自己「我是孤鷹,天空廣大,我獨自飛翔」,也願自己不諂媚這個世界,卻有勇敢而關懷的信念。事實上,非常不容易,我覺得。 秋天時分,我喜歡站在山頂,眺望遠處,這些天一直想著趙寧寫過的:總是覺得好多好多事沒做,好多好多心願沒有實現,總是惶恐的對自己說,年華老去,壯士不應該消沈…
在優雅風度已不再的年代,在純真的愛情已成笑話的年代,「羅馬假期」裡簡簡單單的劇情,不管看多少次,每次都令我深深感動。我覺得她那成熟世故卻又天真的神情,最迷人。她之所以會在長達數十年之中,都是影藝界令人疼惜的典範,大概是她的真誠與優雅吧!她雖然不拘小節,卻永遠優雅,她謙虛和善,態度永遠閒適安逸又自在。
年輕時喜歡李白這種擊劍任俠,狂放醉酒的豪情壯志,甚至帶點頹廢不羈的性格,令人神往,剛好符合年輕時的自我期許,有點像似崇拜西方唐吉訶德挑戰風車巨人般的豪情壯志。學生時代與社團的朋友除了「為賦新詞強作愁」的年少情懷外,在似乎感國憂民的喟嘆下,李白的詩,以及便宜的烏梅酒,竹葉青,似乎成了頗恰當的調味品。
其實所謂文化、所謂歷史,就是我們共同生活過的點點滴滴,比如說,其中有簡文斌攝影師所拍攝的七十年代的艋舺龍山寺,以及圍繞著龍山寺生活的庶民百姓,相片紀錄的生活就是我成長的環境。
可以認真也可以豁達,既執著又飄逸;在努力貢獻社會時也能夠不陷於名利的泥沼;在放手獨處時,也不會覺得失落喪氣;這是我所嚮往的生命境界。  辛棄疾〈西江月〉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   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   以手推松曰
在深夜中我聆聽著回聲,祝福並祈願── 願人與人之間祥和無爭 願萬物生命成就其生命應有之尊嚴 願孩子能在天地之中自在快樂的長大 (一)Echo 七O年代以中文寫作的作家裡,幾乎沒有人像她能在整個華人世界,包括在各個階層的民眾,都享有這麼高的知名度,而且是單單以文學作品,沒有摻雜其他如宗教或政治的因
多願自己在孤獨的時候也能告訴自己「我是孤鷹,天空廣大,我獨自飛翔」,也願自己不諂媚這個世界,卻有勇敢而關懷的信念。事實上,非常不容易,我覺得。 秋天時分,我喜歡站在山頂,眺望遠處,這些天一直想著趙寧寫過的:總是覺得好多好多事沒做,好多好多心願沒有實現,總是惶恐的對自己說,年華老去,壯士不應該消沈…
在優雅風度已不再的年代,在純真的愛情已成笑話的年代,「羅馬假期」裡簡簡單單的劇情,不管看多少次,每次都令我深深感動。我覺得她那成熟世故卻又天真的神情,最迷人。她之所以會在長達數十年之中,都是影藝界令人疼惜的典範,大概是她的真誠與優雅吧!她雖然不拘小節,卻永遠優雅,她謙虛和善,態度永遠閒適安逸又自在。
年輕時喜歡李白這種擊劍任俠,狂放醉酒的豪情壯志,甚至帶點頹廢不羈的性格,令人神往,剛好符合年輕時的自我期許,有點像似崇拜西方唐吉訶德挑戰風車巨人般的豪情壯志。學生時代與社團的朋友除了「為賦新詞強作愁」的年少情懷外,在似乎感國憂民的喟嘆下,李白的詩,以及便宜的烏梅酒,竹葉青,似乎成了頗恰當的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