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確定要讓自己成為受網軍操弄的人嗎?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這篇文章有很明顯的政治立場偏向,但是我不在乎。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網軍是如何躲藏在我們身邊、偷偷進行著紅色滲透,我嚴肅建議你一定要認真看待。


最近在某些社團內注意到了「假帳號、養號」的狀況,其實這應該是行之有年的事情了,只是直到它涉入政治危機我們才意識到它隱藏的危險性。

首先我們講養假帳號的目的:帶風向。

這情況老實說,在柯文哲的支持群體裡最為明顯。
理由在於柯文哲主張「藍綠一樣爛、統獨假議題」的方向正好符合中共「先降低你的危機感,再以中國友善、可交流」等言論,去引導你去認同他們立場看似中立、曖昧不明確的看法。

好比說最近常見的中立說法:

既然是公平的民主制度,我們應該尊重支持蔡英文跟韓國瑜的選擇。

但這個說法有一個大前提:

那就是蔡英文是站在台灣這裡,韓國瑜也是站在台灣這裡。


這個前提只有前者成立,後者則否

韓國瑜與國民黨的立場已經很明顯支持統一、簽訂和平協議,他們意圖引導台灣走向比馬英九八年執政更麻煩的處境;也即是說,台灣並不是處在一個安全的民主環境,我們有中國威脅、有滲透危機,我們的民主防衛機制才剛起步,正經受考驗。

因此,這套說法原則上是不成立的。因為它已經是關乎「死活」的是非抉擇。

在上述基礎下,我們已經很明確知道選擇蔡英文才能延續我們過去三年享受的安穩,因此我們不能去認同中共網軍拋出的中立式認同,因為它會造成台灣人忽略上述危機,而認為自己隨便投、甚至投廢票就好。

然而,柯文哲的態度正好是強化這類中立言論的催化劑,因此中共會滲入柯文哲支持者的群體裡,將柯文哲的言論加工重製後,塑造成對蔡英文、民進黨,以及其它本土政黨的攻擊指控。

此外,柯文哲近期漸趨暴走的言論與越發顯著的莫名仇恨,都成為中共網軍操弄的方向:

藉由語言激化柯文哲支持者,讓他們因為共感柯文哲的情緒而化身非理性的群體,再配合國民黨的輿論操作以及前段所說的攻擊策略,中共網軍便成功分化了本土意識民眾與柯文哲支持者之間的關係。

回到問題開頭,我們已經理解了這些假帳號所扮演的角色;可是作為假帳號,如果單純只是開一個人頭帳號那當然很容易,問題在於要怎麼讓大家認為「他不假」。

根據社團內的觀察,大家都注意到這些帳號會:

  • 使用網路素材作為頭貼
  • 模擬正常人的發文頻率(貼文分享生活、轉貼無關緊要的消息或影片)來讓人相信他有正常生活
  • 好友內有大量「相似」的帳號
  • 加為好友後會有大量的帳號向你發出好友邀請


是的,這就是假帳號使人相信他們「不假」的手段。

raw-image

另外關於假帳號還有一個奇妙的狀況,那就是他們的支持方向不明。

社團觀察到,有部分帳號曾經分別表態支持蔡英文、柯文哲、郭台銘,直到最近突然轉為支持韓國瑜。這些帳號同樣擁有上述特徵,而他們的策略正是試圖用表達「失望」的心態轉變,來影響他所加入的好友、追蹤者的判斷力、動搖他們的立場。

這很難防範,因為你很難光憑言論與他的臉書動態狀況就認定他們是假帳號,也因為這項因素,假帳號才能輕易蔓延擴展。因此,我最低限度的建議是針對「言論態度過於偏向中立、或者有刻意引導、傳達某種意圖」的帳號要特別提防,這點不論你是支持民進黨、時代力量、綠黨、基進黨、柯文哲的人都一樣,因為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把情勢導向對中共有利的地方。

當然,要判斷他們的異常之處是需要經驗的。即便是長期有參與政治、社會議題,且時常觀察網路情勢的人都未必能揪出他們;最務實的方法,還是培養自己的思考模式。因為唯有自己先成為足夠認識政治情勢的人,才能避免被人牽著鼻子走、任由他人煽動情緒──說實話,那些情緒本來就不是屬於你的,那些仇恨也不是你的,你本來就沒必要去擔下他們。

如果你今天為了某人憤怒,那你最好思考清楚你是在為他的「個人私仇」而怒,還是「為了台灣而怒」;如果是前者,我必須說,如果你就連仇恨的真相都無法釐清、你連他們私底下的往來都不曾知悉,那你根本沒有恨的道理。

那不是你應該要承載的恨,那只不過是他們為了傷害對手,而將你們作為散發恨意的工具而已──這種盲目的恨,同時也是擅長操弄人心的中共最愛的玩具。

別讓自己成為毫無信念的魁儡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onrogu的炬靈書室
19.1K會員
2.3K內容數
文字是嚮導,意識是光炬。 唯有書寫,我們才得以前進,而意識也得以照拂更遙遠的境界。 儘管世界為濛霧阻饒、路途充滿荊棘,靈魂無可倖免。 文字終將引領意識。 我們都是意識的旅者。我們書寫,我們創造。
2025/04/25
要想重新啟動寫小說的開關實在不是很容易,很多寫小說特有的思考方式,真的需要長久運作才能維持住;但也正因為我脫離小說許久、又經歷漫長的休憩,我偶然得到了「沉澱」的機會。我發現,雖然沒有寫小說,但大腦卻堆積了大量的「養分」,等待我吸收、分解,然後化為寫作的能量。
Thumbnail
2025/04/25
要想重新啟動寫小說的開關實在不是很容易,很多寫小說特有的思考方式,真的需要長久運作才能維持住;但也正因為我脫離小說許久、又經歷漫長的休憩,我偶然得到了「沉澱」的機會。我發現,雖然沒有寫小說,但大腦卻堆積了大量的「養分」,等待我吸收、分解,然後化為寫作的能量。
Thumbnail
2025/04/15
以現狀來說,創作者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充沛多元的。只是由於近幾年創作者數量遽增,也可能讓不少人有「僧多粥少」的感受。然而我認為關鍵問題,其實在於很多人還是習慣聚焦實體出版,卻忽略了其它的發展手段,這都是對整體數位市場環境不夠了解所造成的情形。 我認為,既然選擇投入數位市場,那就應該試著換一套思維
Thumbnail
2025/04/15
以現狀來說,創作者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充沛多元的。只是由於近幾年創作者數量遽增,也可能讓不少人有「僧多粥少」的感受。然而我認為關鍵問題,其實在於很多人還是習慣聚焦實體出版,卻忽略了其它的發展手段,這都是對整體數位市場環境不夠了解所造成的情形。 我認為,既然選擇投入數位市場,那就應該試著換一套思維
Thumbnail
2025/04/13
現在請跟著我想像一下,稿紙是一張地圖,筆(好啦或者鍵盤手機)是你的油燈(好啦手電筒好不好)。 而你,是個冒險者,身處在這片地圖中心,周遭全是黑暗迷霧──你,要怎麼揮開迷霧的糾纏,開啟視野呢?
Thumbnail
2025/04/13
現在請跟著我想像一下,稿紙是一張地圖,筆(好啦或者鍵盤手機)是你的油燈(好啦手電筒好不好)。 而你,是個冒險者,身處在這片地圖中心,周遭全是黑暗迷霧──你,要怎麼揮開迷霧的糾纏,開啟視野呢?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