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比回報更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為了比較投資銀行與股票的回報率的差異,我用EXCEL做了一些計算。
如果每個月存100美金,然後選擇穩定的投資組合,一年取得15%左右的回報率。
20歲開始投資,你在30歲就能擁有接近24000 USD(85萬台幣,10萬多馬幣)。
同樣的,如果仍是每個月存儲100美金,定期存在銀行中,一年2%的回報率(以臺灣銀行為例)。
10年下來,也有13400 USD(40萬台幣,6萬多馬幣)。
兌換率以美元:台幣 = 1:30 換算
結果僅高了一倍
這個結果讓我感到十分驚訝,我原先覺得15%的回報率,應該會比2%的回報率,高上許多,沒想到僅高了一倍。
因此,選擇一個穩定的組合投資是非常重要的,銀行2%的利率若是規律地存,也能累積到上萬美金。(但我十分不推薦存銀行,每年的通貨膨脹3~5%,只會讓錢逐漸減少,並沒法達到年化收益的目的)
一說到投資,人們很習慣地只重視收益,而忽略自身所能承受的風險,因此選擇了高風險高回報的組合,這樣十分容易因心態不穩,就導致了虧損的結果。
無論投資什麼項目,穩定與自律永遠是不二法門

財富是一個累積的過程,絕非從無到有的。
永遠不要想著如何用200美金賺取20000美金。
慢慢來,真的比較快!

Slow better than fast!
你的每一步都會留下痕跡

Photo by Pascal van de Vendel on Unsplash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C投資人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定投】的概念 這樣規律的定期不定額的投資方式,一年下來回報率都是不錯的(10~20%)。 道理十分簡單,可是為什麼這麼多人無法做到呢?
不知道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什麼願望嗎? 小編的願望是希望訓練自身的延宕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忍耐力。 延宕滿足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所做的棉花糖實驗中提出的。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定投】的概念 這樣規律的定期不定額的投資方式,一年下來回報率都是不錯的(10~20%)。 道理十分簡單,可是為什麼這麼多人無法做到呢?
不知道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什麼願望嗎? 小編的願望是希望訓練自身的延宕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忍耐力。 延宕滿足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所做的棉花糖實驗中提出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昨晚的美股四大指數也在今年的最後,同步開出了紅盤。費城半導體大漲了3.1%,回到了5,118,距離上方高點 5,123也是一步之遙。S&P500 也是差一點就站回6,000。算是都停在今年的相對高點之上。nVidia(NVDA) 昨天也大漲了3.66% 、台積電ADR(TSM)更是大漲了 5.15%
Thumbnail
上週四晚上,美國聯準會宣布再降息 1 碼,符合市場預期,基礎利率降至4.5%~4.75%之間。雖然目前為止利率仍然還是維持在「相對」高檔,但是向下的趨勢不變。在可預見的未來,金融股的獲利,將會隨著利率的下降而逐漸地上升。說到金融指數,歷史的高點,在今年年中七月的2,177 週五的收盤在2,097距離
Thumbnail
上週五晚上的美股,還是維持著美國大選前的上漲格局,四大指數同步上漲,雖然都是小於1%的小幅上漲,但是上漲就是上漲。在NVIDIA 的GB200 全面投產後,台灣的 AI 概念股如緯創、鴻海等,將會開始面臨下一波的成長。上週的台股受惠於美國股市的強勁拉抬,單週上漲了599 點,收在了22,901,雖然
Thumbnail
這次閱讀的「讓錢愛上你的真投資術」書中透過通俗易懂的內容,說明如何建構個人的財富管理策略,也明確傳達了投資不是只有技術分析,而是要具有金錢的正向循環心態。書中強調了心態的重要性許多人在投資時,會因為害怕失敗...
Thumbnail
我想這是我最近比較有感觸的,在談論預期報酬、買賣時點、技術分析、風險控管、生活平衡或財務自由等主題之前,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評估當下的環境現況,以及掌握最終的目標。 個人現況 我在股市中浮沉多年,績效與單純持有大盤指數的表現差異頗大。當然,有些時期特別好,例如去年12月,我靠著美國小型股,
Thumbnail
討論區內有用戶建議每月存2萬ETF三年後,獲得本金100萬,再轉投300%飆股,最終滾至1000萬。然而,多數人認為此方法風險極高,並批評這種投資策略近似賭博,忽略風險與現實性,應更謹慎投資。
如果比較三年期的定期存款與coupon rate為5%的債券,且假設所有的條件都相同,則三年後所獲得的利息收入確實可以是相同的。 1. 定期存款5% 假設你存入100元於定期存款,年利率為5%,且利息每年結算並重新投入(復利計算)。 第一年結束後,你的存款增至 100×(1+0.05)=105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作者在過去一年的臺股投資報酬率,以及所持有股票的買入價和賣出價。並提到了對於持有投資策略的適時賣出,以及獲益率清單。最後分享了自己在投資股票前所關注的相關事項。
Thumbnail
最近的台股經過了四月的雲霄飛車的上沖下洗之後,在五月的三個交易日雖然都下跌,但是回到了相對的高點 20300。最近大家的煩惱又回到了「高點存股」的問題上了。今天我們可以來看看所謂的高點存股的問題。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昨晚的美股四大指數也在今年的最後,同步開出了紅盤。費城半導體大漲了3.1%,回到了5,118,距離上方高點 5,123也是一步之遙。S&P500 也是差一點就站回6,000。算是都停在今年的相對高點之上。nVidia(NVDA) 昨天也大漲了3.66% 、台積電ADR(TSM)更是大漲了 5.15%
Thumbnail
上週四晚上,美國聯準會宣布再降息 1 碼,符合市場預期,基礎利率降至4.5%~4.75%之間。雖然目前為止利率仍然還是維持在「相對」高檔,但是向下的趨勢不變。在可預見的未來,金融股的獲利,將會隨著利率的下降而逐漸地上升。說到金融指數,歷史的高點,在今年年中七月的2,177 週五的收盤在2,097距離
Thumbnail
上週五晚上的美股,還是維持著美國大選前的上漲格局,四大指數同步上漲,雖然都是小於1%的小幅上漲,但是上漲就是上漲。在NVIDIA 的GB200 全面投產後,台灣的 AI 概念股如緯創、鴻海等,將會開始面臨下一波的成長。上週的台股受惠於美國股市的強勁拉抬,單週上漲了599 點,收在了22,901,雖然
Thumbnail
這次閱讀的「讓錢愛上你的真投資術」書中透過通俗易懂的內容,說明如何建構個人的財富管理策略,也明確傳達了投資不是只有技術分析,而是要具有金錢的正向循環心態。書中強調了心態的重要性許多人在投資時,會因為害怕失敗...
Thumbnail
我想這是我最近比較有感觸的,在談論預期報酬、買賣時點、技術分析、風險控管、生活平衡或財務自由等主題之前,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評估當下的環境現況,以及掌握最終的目標。 個人現況 我在股市中浮沉多年,績效與單純持有大盤指數的表現差異頗大。當然,有些時期特別好,例如去年12月,我靠著美國小型股,
Thumbnail
討論區內有用戶建議每月存2萬ETF三年後,獲得本金100萬,再轉投300%飆股,最終滾至1000萬。然而,多數人認為此方法風險極高,並批評這種投資策略近似賭博,忽略風險與現實性,應更謹慎投資。
如果比較三年期的定期存款與coupon rate為5%的債券,且假設所有的條件都相同,則三年後所獲得的利息收入確實可以是相同的。 1. 定期存款5% 假設你存入100元於定期存款,年利率為5%,且利息每年結算並重新投入(復利計算)。 第一年結束後,你的存款增至 100×(1+0.05)=105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作者在過去一年的臺股投資報酬率,以及所持有股票的買入價和賣出價。並提到了對於持有投資策略的適時賣出,以及獲益率清單。最後分享了自己在投資股票前所關注的相關事項。
Thumbnail
最近的台股經過了四月的雲霄飛車的上沖下洗之後,在五月的三個交易日雖然都下跌,但是回到了相對的高點 20300。最近大家的煩惱又回到了「高點存股」的問題上了。今天我們可以來看看所謂的高點存股的問題。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