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統計資料,一個家庭平均(中位數)大約可以存14.4萬元的儲蓄金額,假設以此為計算標準,其次是時間,大家退休的時間都差不多,大概是30~40年,剩下可以改變的只有投資報酬率。如果以4%的投資效益來說,賺來的錢不斷再次投入,經過了30年,資產累積才來到了839萬元。
只要把投資報酬率提高到8%,就可以將30年後累積的資產,從839萬元拉高到1,761萬元。本來只可以在八里國內旅遊的退休人生,現在可以提升為每年可以飛到峇里島國外旅遊的開心生活。
一般來說,筆者建議採取比較密集的中短期操作,透過有效率與精準的價差操作,讓自己的資本可以快速膨脹,譬如說40元買進長榮(2603),然後200元賣掉,買個10張,成本30萬元,短期就可以獲利170萬元。
如果想要透過提高投資報酬率、增加操作頻率讓資金加速累積,就必須要先了解大腦的缺失,了解到自己容易被市場情緒所影響,並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人性操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只可惜事與願違,大多數投資人卻喜歡在市場情緒最熱的高點買進,卻會在低點恐慌處賣出,或者九次小賺一次大賠吐出,手中資金再次歸零,甚至於有些融資還負債累累,累積資產又要重新開始。
雨果在「理財路上該有的觀念」專案裡寫過一篇文章「
最該先投資的商品是自己」,內容主要也是提到資產投資結果 = 投資本金 X 投資報酬率 X 投資時間。一般工作賺取薪資的時間大約30~40年,這點較難以改變,前文筆者以一般家庭中位數的平均年儲蓄金額當作一個固定的投資數字來分析,自然唯一能夠改變的只剩下投資報酬率。
而我的文章選擇的是另一條路,如果要提高投資報酬率,同時需要提高的也是風險,也就是虧損的機率。如果要將每年的投報率從4%提高到8%,你同時要面對的也是每年賺不到8%的機率增加了,甚至是虧錢,換句話說,變數增加了。
所以我提議的是,與其花時間研究股市,增加操作頻率,還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反人性操作,不如好好的在自己的工作上努力,增加自己的正職收入,甚至是斜槓或增加一些兼職收入都好,這筆收入是100%確定穩賺不賠的。
如果是一般公務人員,薪資雖相當穩定,但成長性可能也受年資限制,本身又不想或不能兼職賺取額外收入,想要增加資產,或許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辦法在股市裡買低賣高,試圖增加投資報酬率。
但別忘了,如前面所說,在股市裡努力並不代表一定會帶來收穫,前文筆者也說了,「大多數投資人卻喜歡在市場情緒最熱的高點買進,卻會在低點恐慌處賣出,或者九次小賺一次大賠吐出,手中資金再次歸零,甚至於有些融資還負債累累,累積資產又要重新開始」,這才是大多數小散戶的真實面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