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berBand的呼吸在小巨蛋如何捲起整個宇宙,楊丞琳如何用最新專輯,粉碎大眾對她「偶像派」的印象,上一篇文章已跟各位益友報導過。
這趟台灣之旅,除了將最原汁原味的盛況用文字呈現,對閱評流來說,更是一場交換生計劃,吸收台灣的製作和寫作行業的習慣。
不過,不打算跟大家來一篇題為「香港頒獎禮如何不足」的論文。
再為電視框內的派對花唇舌也是徒然,閱評流倒是想跟各位益友分享這趟《第十五屆KKBOX風雲榜》的見聞。
要舉辦一個頒獎禮,很難;要舉辦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頒獎禮,絕對不比光復平反容易。
至少,現在在香港似乎還未找到一個客觀準則,訂定歌手、歌者、歌曲的排位。即使以「最喜愛」作標準,一張張「太空卡」已經將這道防線拆掉。
難怪每逢頒獎禮過後,樂迷對結果,大概都是「世界真細小!小!小!
聽歌這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出於個人喜好和品味,根本不可能生出任何客觀指標去評定,更遑論成為人上人,主宰我們的選擇。
但在需要肯定歌手們一年以來的努力這情況下,以點擊率、讚好數字等相對客觀因素來一次變相「公投」,可能是其中一條出路。
「音樂多樣性」亦是我們要認真看待的課題,也是閱評流一直想推廣的事情。在《風雲榜》裡,流行音樂的旗幟固然屹立不倒,但搖滾、R&B、Hip Hop、電子以至民謠,根本就沒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別,每一種曲式,地位都是平等的。
可是香港的音樂,在主流跟非主流以外,還有著壁壘分明的「地上」、「地下」鐵幕,也成為了創作音樂時的掣肘。只要偏離「大歌」方程式,便會輕鬆被歸類為「偏鋒」(已經是最好),動輒更會被視為「異類」、「奇怪」。
在《風雲榜》開始前訪問過幾位台灣樂迷,他們支持的歌手、曲風也大有不同,也為自己偏好的音樂風格獲得肯定而欣喜。嘻哈便盡情嘻哈,電子就電子到底,搖滾之火更燒得熊熊,任何音樂風格也有吸引之處,同時樂迷需要多接觸,才明瞭箇中可愛之處。
當然,理論歸理論,要實踐,還是需要走一段漫長的「debug」路。2020,就打開心扉,感受不同類型的廣東歌吧!
閱評流Facebook:
獨家猛相猛片盡在閱評流instagram:
閱評流YouTube Channel收看自家製音樂節目:
即到各大音樂平台,收聽不能只有閱評流聽到的心水歌單!敬請各位益友弘揚「益者三友」精神,友LIKE友SHARE友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