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蔓延,伴隨著英國每日一變的政策,從上週四被圍剿的物競天擇防疫,到這週的避免非必要社會接觸(social distancing)、盡量Work from home (WFH)、宣布無限期關閉學校(停課不停學)、最後在週末開始前建議關閉所有pub,cafe,餐廳的內用,僅提供外帶服務。(對繞彎的英國人來說,Please avoid, suggest, advise...諸如此類的話語就近乎於強制)。愛丁堡昔日絡繹不絕的遊客走了,剩下的,是當地與如自己這般寄居於此的人們。
Social Distancing, 在西方的防疫宣導與政策不斷反覆被提起的詞彙;主政者與專家說,為了健康與安全,人民應當在這樣的時刻與他人保持一定的社會距離,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在家工作、線上課程成為日常;縱然是春暖花開與難能可貴的長日照時刻,街上僅見提著購物袋採買民生的人群、零星的公車、還有總在提款機、超市前徘徊的無家者。
有「家」可歸的,生活單純地規律,少了頻繁的面對面社交,更甚倚靠著網路維繫的支持網絡;無「家」可歸的,一如往常地在街頭生活著。因為Work From Home (WFH) 的措施,使得社福機構(尤其是residential care home 和nurseries)人力吃緊,求職網站處處可見臨時招工的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出門,則使無家者少了收入、少了食物,基本需求難以被滿足的狀態下,遑論防疫與衛教。以前總說,西方這種個人主義的風氣下,難以見到所謂的「社區感」,而 Social Distancing 似乎讓人與人的距離更遠了,每個人更加地為活命而活;為主流社會所排除的人群,似乎也因此更被他者化與邊緣,更被遺忘。
街頭攤販的告示說:在維持社會距離之下,請依然記得支持在地商家
然而,社區互助真的不在了嗎?週五的午後終於把即將發霉的自己弄了出門,從市中心的自己家一路走往朋友在住宅區的家,開門的店家確實少了,但也因為如此,店門口從原先獨自一人的無家者,多了一兩個身影一起,見他們鋪著睡袋裹著大衣,一搭一唱的聊著天;有些當地店家corner shops(英國小型的商店,類似台灣的雜貨店)扮演起 Food Bank的角色,供給物資給無家者。被列作染病高風險的70歲以上年長者,超市為了讓他們也能擁有應有的民生物資,特地設定專屬年長者採買的時段;有的社區裡,青壯世代的家戶會協助老年世代的家戶「順便」帶一些什麼回來。
*註:英國縱使是在愛丁堡這樣的城市,除了市中心以外,住宅區並沒有辦法像台北一樣下樓有便利商店、走一個街角就有超市或傳統市場
或許生活的步調慢了,也或許是真的有「患難見真情」的存在,找尋半年多的社區感出現了;那種「我順便幫你做了什麼」的雞婆為 Social Distancing後冰冷的城市添加了一點溫度。人味,回來了。
家具店的Zero Waste Food Sharing 計畫
雖然每天依然有幾則panic buy的新聞,但親愛的台灣友人們,愛丁堡的超市仍然有好多新鮮的生鮮蔬果,留下來的我們每天都吃的好,也在彼此的幹話中建立起支持。少出門、social distancing的存在不是讓我們只顧好自己而已,還有讓每個人珍惜難得的出門,放慢腳步去觀看太平常的生活、去思考我可以因為什麼,順便為誰做一點什麼。
瘟疫蔓延,那些雞婆的互助,也同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