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印象挺深的短篇完結國人原創漫畫,我試著思考是什麼理由讓我覺得「它是一部不錯的作品」。
作品本身描述主角暗戀心情的手法自然是細膩而深刻的,甚至有些腦內意識流的幻想,相當有趣。一部作品優秀的地方一定不只一個,這邊我想我就只提出一點來討論就好了,就是「劇情描述的完整性」。
因為故事短所以可以看得很清楚,這是採用倒敘回溯法來描述主角暗戀心情和鼓起勇氣向心上人搭話的故事。(而當你發現你可以用一句話就完整描述這是什麼樣的故事時,通常這就是一部成功而完整的作品)『戀戀的心』從A起頭,一路描述至B,最後再回到A,整個作品的結構大概是這樣。就短篇作品而言,路線很單純,不複雜,這尤其可以讓人專心去刻畫想表達的主題。
「完整性」具體來說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好比說最一開始的『ONE PIECE』,或最一開始的『進擊的巨人』,而近年更讓我推崇的是我最近才開始在追的一部作品『鬼滅之刃』。當我看過之後我就能理解為什麼鬼滅之刃能這樣爆紅,而如果它能在它規劃應有的時間之內完結(打敗目前最終的大魔王),那麼我相信這將會是一部讓人繼續傳頌好久的經典作品。
我仔細思考了這其中的關聯,我覺得其中有一個想法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讓讀者可以預期到劇情走向與結局」。
你可能會覺得這想法真是謬誤,「如果我早知道結局是這樣,那我怎麼可能會覺得有趣呢?」但是我這幾年觀察讀者反應下來,發現讀者(或者看電影的觀眾也行)在觀賞作品時,其實是有一個理想的預期心理的。「我預期劇情會這樣走、會走向這樣的結果,而我也期待最後是這樣的結果,如果是,那就是我心目中的完美ENDING」。可是因為過度讓讀者可以猜測走向而讓讀者覺得無聊,這也是可能的。所以我所謂的預期,打個具體比方來說好了,並不是指說「結局主角最後會用自殺的方式死掉」,而是「結局主角最後會死掉,但是不知道是怎樣的方式和進展」。
有些作者可能會陷入一個迷思,認為「被讀者猜到走向或結局就不好了」,而刻意要製造懸疑、邏輯不通或讓人難以猜測的結果。這種方式,如果不能給一個好的答案來解釋,通常最後多半是讓讀者在閱讀上「有失落、失望感」。讀者或觀眾們看作品來娛樂身心,就是要滿足自己腦內、心裡的想法獲得支持,而不是一再被打擊、被翻覆的。不過,當然也有其他非主流的作品不走這種王道路線,我只能說綜觀那些獲得百萬千萬支持的大眾人氣作品,是可以看得出來這種走向的。
回到前面舉的幾個人氣作品來解釋。『ONE PIECE』在連載初期的時候就建立起一套路線,那就是「主角想要成為統轄大海的霸王,他獲得了夥伴,最終他將征服四片大海,夥伴們也將一一實現各自的理想願望」。這看起來相當單純,也符合讀者「知道開頭、也能預期結尾,同時期待中間未知的發展過程」的預期心理。『進擊的巨人』也是,儘管中間有很多讓人驚奇不已的發展,但是「主角誓言與巨人作戰、驅逐所有巨人、保護家園、爭取自由」的路線是我們一開始的認知。我們預期「主角將會戰勝巨人,實現他最終的願望」。不過,這兩部作品的聲望後來都直線下降(就我的觀感是這樣),那就是因為他們的走向越來越不明朗,離讀者們一開始的預期越來越遠的緣故。
『ONE PIECE』固然還不能說是違反了讀者的預期,只是它實在是連載太久,也暴露出「世界觀其實是難以想像的龐大」這個缺點,我相信直到現在都還有在追連載的讀者應該會去想,「為什麼?這麼單純的一部故事,有必要搞這麼複雜嗎?」或許是感知到期待著結局不知道哪一天才會到來的讀者都疲累了,作者尾田也是急了吧,我個人的感覺是目前後期的劇情進展相當急又亂,跟早期的故事相比之下,分鏡、邏輯性和張力顯然沒有比較好。(純個人感覺)當然這個部分,我認為負責掌控油門和煞車的責編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進擊的巨人』就更不用說了,超級典型違反讀者預期的一部作品。我必須還是要說,中間發展走向讓人驚奇是無所謂,但若結局是那種「本來一路都以為主角是威能全開的正義使者,最後發現主角其實才是大魔王」這樣180度大翻轉價值觀的東西,那我想讀者最後只會想問「我到底看了什麼?」「這部作品到底想講什麼?」。讀者自己一心一意地相信「這部作品是這樣解釋的」,結果看到最後卻全然不是,難道不會生氣嗎?當然要再次強調這都只是我個人的觀點並且以創作者的角度在分析而已,我相信現在也還是有很多人很喜歡『進擊的巨人』這一部作品的。
『鬼滅之刃』為什麼會說它是一部好作品,除了它擁有人氣少年漫畫一般具有的那些特徵(細膩人性、正向、戰鬥、有急有緩)之外,這邊當然是要強調它路線的「完整性」。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部作品,在很早很早的階段,就已經讓主角跟最終大魔王碰到面。直到現在連載的部分,這條路線都很單純地沒有改變。我們相信主角最終會殺死大魔王,並且主角能夠實現拯救妹妹的願望。這是每個人的預期,但是有人有因為「反正無慘最後一定會死掉、妹妹一定會變回人類」然後就不看這部作品了嗎?呃——對反反覆覆的社會現實見怪不怪的青壯年來說很難講,不過這部作品的主要受眾是青少年,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大家一定會期待地繼續看下去,直到看到自己預期出現的結局為止。
就像寫一篇作文一樣,以前國文老師教我們的「首尾呼應」,那並不是只是在說「你第一段寫了A,你最後一段完結時要再寫一次A」。而是說那中間的精神主旨,假如你一開始設定的價值觀是那樣,那麼你最好就堅持那樣的價值觀直到最後。而不要寫到最後時又換了另一種說法,讓閱讀的人感到迷茫。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出版社收稿件時,一定都堅持要看的是有頭有尾的完結作品,而非「單純只有起頭、世界觀貌似很複雜的連載用作品」。好的開頭很容易,但是好的結尾必定很難。我自己現在在創作一部作品時也務必會在開始原稿作業前先確認好整個故事大綱,以免脫序。
以上,就是一部國人的小小原創短篇漫畫讓我想到的一些事。在台灣畫漫畫的人並不少,但要創造出完整的商業市場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也不是說畫得很漂亮的人就一定很會說故事。勉勵同樣進行創作的人大家互相學習優點,讓作品更成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