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排隊買口罩,成為了最新的全民運動。而網路上也一堆教人如何「重用」口罩的方法。但你知道口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嗎?一開始又是用什麼做成的?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口罩的歷史。
口罩最初的目的,是避免使用者的唾液對他人造成感染,所以是保護對方的工具。但是,今天我們用口罩卻是要避免被感染,這更接近「防毒面罩」的功能。因此,這次會一併討論這兩項用品。
根據《馬可波羅遊記》,在元朝宮中複雜傳送食物的人都會用絲絹蒙著口鼻,避免口氣「污染」了主子的食物。但因為馬可波羅到底有沒有去過中國都還有爭議,所以,這個記載也只能當作參考而已。
而在古羅馬時代,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就曾經記載了用動物的膀胱來遮蓋口鼻,避免在採礦時吸入一氧化鉛的粉塵。嚴格來說,這比較接近防毒面具,而不是口罩。
14 世紀,當黑死病橫掃歐洲時,負責處理瘟疫的醫生,就戴上了類似鳥嘴的防毒面具。他們會在鳥嘴中放入很多可以保護醫生免受瘴氣侵害的物品,例如:龍延香、檸檬香蜂草、樟腦、丁香、沒藥、玫瑰花瓣等。
1987 年,法國醫生 Paul Berger 成為第一個在手術室配戴口罩的人,因為他擔心自己或助手口中噴出的唾液,可能會導致病人發生感染。這也正式開啟了口罩在醫療界的運用。
一開始,口罩只是一層的紗布。之後,醫生們發現紗布很容易被呼出的氣體弄濕,而濕了的紗布將會失效。因此,口罩變成了兩層紗布,而且也加裝了鐵絲作為支架,讓它不會貼著口鼻。之後,更有醫生將紗布的厚度加到六層,並加上了束帶。這就有點現代口罩的樣式了。
口罩在醫療界發展,防毒面具則受到其他產業的重視。
1914年,非裔美國人 Garrett Morgan 為他發明的防毒面具註冊了專利。他設計的防毒面具主要是讓消防員在火場時能夠避免吸入過多的濃煙。所以,這款面具有長長的管子,然後利用濃煙會往上升的原理,消防員將管子垂到接近地面,就可以呼吸依然清新的空氣。
由於當時非裔在美國還是受到歧視,因此 Garrett 還特別聘請了一名白人,對外宣傳他才是防毒面具的發明者,而 Garrett 自己就假裝是助手。透過這樣的安排,Garrett 的面具才開始收到重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都開始使用化學武器。因此,也加速了防毒面具的發展。據說,當時大量野生動物因為化學武器致死,但專家就發現野豬不受影響。因為它們在聞到刺激的氣味時,就會將鼻子埋入泥土中,藉此達到過濾的效果。因此,專家就用豬嘴為原型,設計防毒面具(在很多地方,人們依然使用「豬嘴」來稱呼防毒面具)。
口罩和防毒面具在西方獲得大力的發展,但在中國就和火藥一樣,停留在富貴人家中。一直到了 1910 年中國東北發生鼠疫,口罩才開始普及。
而這位將口罩帶到中國的人,是馬來西亞華裔伍連德。在英屬馬來亞檳榔嶼出生的伍連德,是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他在 1907 年被袁世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
當鼠疫爆發後,他被任命為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並成功在數個月內控制了鼠疫。而他研發的「伍氏口罩」是其中一項關鍵因素。
在確認東北發生的鼠疫是「肺鼠疫」後,伍連德就決定要切斷飛沫傳播的管道。於是,他用雙層紗布遮住口鼻來隔離病菌。由於這款設計很便宜,因此快速的普及,讓醫療人員之外的民眾,都能靠它來防止飛沫傳染。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但全世界卻爆發了「西班牙流感」,最後導致全世界5億人感染,約 5 千萬人死亡。一般民眾被要求用口罩來保護自己,而從此口罩就成了防疫的必備品。
這次爆發的肺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趨緩的現象,也有專家開始拿它來和「西班牙流感」比較了。如果你沒有口罩,看完這篇文章後,就快點出門排隊吧!